转自:草原云
北疆文化研究在各高校方兴未艾,非遗技艺在大中小学校融入育人场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在内蒙古各地校园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落地生根,绽放别样光彩。
高校智库:为北疆文化提供深厚学术支撑
如何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底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中有哪些人类学思考?国家级非遗“蒙医温针火针疗法”如何传承与创新……不久前,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研究基地等单位主办的“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视域下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做好北疆文化研究阐释。
自2023年成立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研究院立足北疆文化研究,产出多项科研项目、搭建学术平台、多维赋能地方服务,主导乌拉特中旗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等,通过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持续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智库体系。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创新中心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与资源活化利用,以及文化和旅游智慧化的科研和实践工作,牵头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大思政课手绘地图”项目。该中心主任韩冬介绍:“思政地图以‘同心石榴红、共添北疆绿、逐梦航天蓝’为主题,全区12个盟市各选择一个实践教学点,如满洲里国门、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每个盟市绘制一个思政手绘地图,形成一个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共同体。”
思政课手绘地图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文化现场,师生创作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数字化呈现,将北疆文化融入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亲身体验、学习思考并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
为了加强对北疆文化的研究阐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指导相关高校将北疆文化融入学科建设,构建适应北疆文化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将北疆文化研究融入相关学科建设。此外,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优势,建设北疆文化新型智库,强化科研赋能,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提供深厚学术支撑。
“一校一品”:擦亮校园文化金字招牌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一校一品”羊毛毡作品展示。
走进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教学楼走廊,两侧墙壁仿若一片艺术的苍穹,繁星点点之处,皆是学生们匠心独运的毛毡和绘画作品。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毛毡画里,有疾驰的草原骏马、有红色的石榴、有各民族小朋友一起快乐玩耍的场景……这些生动的毛毡画作品,都是学生们一针一针戳制出来的。
作为“一校一品”的特色美术课程,羊毛毡工坊课堂目前已在健康街小学全校普及。该校美术教师张燕燕介绍:“羊毛毡工坊已成为校园的一扇重要文化窗口,目前,学校已成功构建国画系列、民族服饰系列、传统书法系列、青花瓷工艺系列四大系列作品体系,其中部分作品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版权局版权认证。学生在学习毛毡画技艺中,不仅能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温度与匠心,更能通过作品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盛夏七月,走进包头医学院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中草药植物园,近300种药用植物生长正盛。
作为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区首个国家级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该基地还建有药用植物标本馆、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库、中蒙药馆等。目前,基地已成为面向师生开展教育教学、科普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包头市中小学生研学热门目的地,为学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大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基地,我们能看到中草药的生长状态、感受中草药的制作过程,同时通过种质资源库,感受我们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头医学院药学专业大二学生李颖茹说。
近年来,内蒙古大中小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北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一校一品”创建,不断挖掘教育阵地育人功能。
传统文化进校园: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基石
“我在博物馆里上学”——走进包头市九原区世纪路第一小学,几个醒目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在这里,利用艺术楼打造了一座“中华非遗博物馆”。在一楼、二楼走廊及教室的“天工开物”专题馆,设有茶艺厅、皮影厅、纸艺厅、布艺厅等8个厅堂。三楼是“晓声识器”专题,陈设各类中国传统乐器,并设有音乐厅。
在这个博物馆,学生可以品茶研茶、皮影表演、古法造纸、编织刺绣、雕刻制作……探寻散落在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的文化珍宝,体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实际操作,深入体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美、文化艺术的创造之美。目前,这些非遗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周一到周五的自选课上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
小学生在包头医学院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研学。
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剧院等,不定期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话剧演出、京剧表演等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师生心间。“在欣赏文艺演出的同时,师生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该校校长王建学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应尽的责任。近年来,我们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力搭建优质平台、对接专业资源,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光彩。”
当前,内蒙古教育系统正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传承和弘扬北疆文化为核心,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学科渗透、课程开发、研习践行、环境营造等方式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产出一大批体现北疆文化的科研成果、地方读物、数字资源、原创精品,打造“识见北疆”“课说北疆”“思响北疆”等育人品牌,构建“书香校园”“寻礼校园”“乐动校园”等多元文化格局,展现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为教育强区建设凝聚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志贤
下一篇:新产业获2项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