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来源: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国内快讯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 17 种产品。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于2024年8月开展,旨在以实践为基础推动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形成效益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试点申报以省为单位,优先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数据收集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产品,在3年试点期限内完成建立工作体系、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管控、创新政策机制、健全效果评估、丰富应用场景等任务。
2025年6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建设情况,制定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第一批)》。该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向实践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聚焦细分具体产品,配套后续即将发布的产品专用认证实施规则,将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方案,为企业和认证机构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应用、可验证的认证实施指南。
资讯来源:市场监管总局
北交所首单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成功发行
2025年6月25日,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公开发行北交所首单科技创新绿色短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 3 亿元,期限为 60 天,发行利率 1.60%,创交易所市场央国企短期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历史新低。浦发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中信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认购。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全部投入绿色建筑领域,是北交所首单央企兼具“科技创新”与“绿色”双标识的公司债券。
资讯来源:北交所
深交所修订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方案,增加 ESG 负面剔除机制
为推动深市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强化指数表征作用,提升指数可投资性,更好满足资金配置需求,深交所及其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公司于2025年7月11日发布公告,修订创业板综合指数(简称创业板综,代码 399102)编制方案,并将于2025年7月25日正式实施。
本次修订充分听取市场意见建议,吸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宽基指数编制创新理念,修订内容包括:一是引入风险警示股票月度剔除机制,剔除被交易所实施风险警示(ST或*ST)的样本股。二是引入 ESG 负面剔除机制,剔除国证 ESG 评级在 C 级及以下的样本股。经评估,本次修订有利于促进样本股质量提升,同时不改变指数定位和指数运行特征,对指数产品影响较小。
资讯来源:新华财经
北京碳普惠管理办法印发
7月10日消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碳普惠相关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首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碳普惠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监督管理、附则共六章 35 条。
《管理办法》明确,鼓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区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碳普惠项目和方法学推荐、机制探索及宣传引导等工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社会组织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带动全社会更多主体参与碳普惠行动。
《管理办法》强调,将优先支持鼓励个人、家庭、社区参与的低碳交通、绿色建筑、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能源节约及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园林美化、农业农村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申报。符合条件的减碳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绿色金融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实现“低碳行为有价值”。这意味着,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节电等行为,都有望“变现”,成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贡献。
2020 年以来,北京相继制定低碳出行、小客车(油改电)出行、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的方法学,分别明确不同应用要求。在上述方法学的指引下,企业积极参与,目前,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桔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低碳出行”项目,中和新兴(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都物流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其中“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 560 万,累计产生碳减排量超过 40 万吨。
公众参与企业平台的低碳出行项目(如日常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平台会将这些减排量定期“打包”,经审核确认的减排量可在本市碳市场进行交易。项目实施方将从中取得的收益以不同形式、比例反馈给参与的公众、小微企业。例如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通过低碳出行项目,将收集并经过审核后的用户减排量在碳市场交易,交易所得的收益可通过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等物质激励,或公益捐赠的方式返还给参与用户。据市交通委相关问卷调查显示,碳普惠活动对 80% 的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起到促进作用。
资讯来源:北京日报
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驱动发电行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6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在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该模型构建了覆盖安全环保、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全链条的智能决策体系,实现电力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模型自主优化能力升级和电系统智能化变革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能源产业格局。国家能源集团积极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充分发挥全球领先的装机规模和数据资源优势,通过"AI+"专项行动,构建了覆盖电力全产业链的智能化体系。该体系涵盖 15 个业务领域、75 个应用场景,部署百余个智能体,将 AI 深度融入发电核心业务,推动运营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成为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引擎。
资讯来源:国家能源局
国际快讯
2025人工智能向善峰会:创新扩大影响案例集正式发布
2025年7月8-11日,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 40 多个联合国机构、瑞士联邦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峰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监管与治理、标准建设等。
会上,“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创新扩大影响案例集 2025”正式发布。该案例集面向全球征集,共收录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南非等28个国家的 160 个案例,经技术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评选出 51 个优秀案例,其中中国案例占比达 33%。
在2025年国际电联“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期间,中国信通院于7月9日主办“人工智能创新案例研讨会”。在案例分享环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vivo、华为、蚂蚁集团、南方电网等知名企业优秀案例代表,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 5G、城市管理、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成果。
本次研讨会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深度交流与合作,深化“人工智能向善”理念的国际共识,通过凝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资讯来源:中国信通院
GRI发布新版气候与能源报告标准,强化 ESG 披露完整性
2025 年 6 月 26 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最终版《气候变化标准》(GRI 102)和《能源标准》(GRI 103),旨在简化企业信息披露负担,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认为,新版气候变化披露标准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推动企业、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合作应对气候影响、风险和机会。
作为全球广泛采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新版 GRI 标准聚焦利益相关方需求演变,新增多项披露要求。GRI 102 融入 “公正转型” 原则,要求报告转型计划对工人、社区及弱势群体的影响,涵盖减缓与适应计划、减排目标进展、价值链温室气体清除及碳信用使用等。GRI 103 则聚焦能源消耗、效率提升及可再生能源采购,新增能源政策在脱碳转型中的作用、价值链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等披露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标准强调与其他框架的协同性。GRI 与 IFRS 基金会联合声明,明确 IFRS S2 中范围 1、2、3 温室气体排放披露可等效满足 GRI 102 要求,且在转型计划等领域保持一致。同时,标准与欧盟 ESRS 及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企业净零标准高度兼容。
GRI CEO 罗宾・霍德斯指出,新标准整合人文与环境维度,推动各方基于透明信息决策。GSSB 主席卡罗尔・亚当斯表示,在气候危机加剧背景下,标准将促进企业对人及地球影响的问责,助力全球气候报告体系协同发展。
资讯来源:ESG Today
摩根士丹利发布 2025 年公司可持续调查报告
7月16日消息,摩根士丹利可持续投资研究所发布 2025 年公司可持续调查报告,旨在衡量公司对可持续战略的态度。调查样本覆盖全球范围内 300 余家年收入超过 1 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决策者。
报告显示,88% 的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创造机会,相比 2024 年增加 3 个百分点。北美、欧洲公司分别增加 9 个百分点和 10 个百分点,而亚洲公司下降了 8 个百分点。当前亚洲 18% 的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风险管理,相比去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不同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不同,公用事业(2025年 78%,2024年 58%)、消费行业(2025年68%,2024年59%)、房地产行业(2025年 59%,2024年 45%)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创造机会。
在可持续战略进展方面,65% 的公司认为其已经达到预期水平或者超出预期水平,高于 2024 年的 59%。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占比分别为 65%、69% 和 60%。在实施可持续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上,投资、不确定性和可持续绩效的理解占比分别为 24%、17% 和 16%。83% 的公司认为可以用非可持续项目类似的方式衡量可持续投资的回报率。
气候风险方面,57% 的公司在过去一年内受到气候事件的影响,其中极端高温(55%)、极端天气(53%)和野火(36%)占比较高。这些影响的主要方式包括提高运营成本(54%)、中断业务(40%)和收入损失(39%)。超过75%的公司认为未来五年气候风险会继续提高经营成本,并增加更多气候相关投资要求,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已经对气候风险事件做好准备。
在未来五年内,受访公司认为可持续发展会提高盈利能力(25%)、增加业务收入(19%)和降低融资成本(13%)。同时,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包括改变现有流程(19%)、增加监管风险(15%)和重建供应链(13%)。在行业方面,消费行业、房地产行业和工业认为可持续会带来更多机会,而通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认为会带来更多成本。在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关键因素方面,技术进步、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占比较高,分别达到 33%、32% 和 28%。
资讯来源:TodayESG
英国政府宣布停止推进“绿色金融分类”计划
2025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宣布,已决定不再推进其制定并实施“英国绿色分类体系”的计划。该体系旨在对具有气候和环境可持续性特征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也是其可持续金融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英国财政部发布的声明,决定不在可持续金融框架中纳入该分类法,是基于其咨询活动所收到的反馈做出的。这些反馈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对分类法的价值持积极态度,而且许多人认为框架中的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2020 年,时任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发起了一项旨在建立英国绿色分类体系的倡议,其目的是为确定哪些活动可被定义为环境可持续性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增进对企业和投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理解,同时助力向可持续经济的转型。
英国财政部于 2024 年 11 月启动了一项咨询活动,旨在就英国绿色分类体系作为英国可持续金融框架的一部分的价值主张征集意见。根据最新公布的结果,此次咨询发现,仅有 45%的受访者对建立英国分类体系这一想法持“积极态度”,而 55%的人则表达了中立或消极的看法。英国财政部指出,主要的担忧集中在分类体系的“实际应用”上,特别是考虑到与其他分类体系合作的经验,及分类体系在实现其预期目标方面的程度。
根据咨询回复,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该分类法的核心目标,即引导投资和打击“绿色洗钱”行为,可以通过侧重于其他政策(如英国可持续报告标准(UK SRS)、转型计划和行业路线图,以及实体经济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来更好地实现。此外,一些受访者对维持该分类法政策所需的工作表示担忧,并认为这可能会对其他可持续金融政策的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Hehson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Hehson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