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姓关注)
01:45
最近,南开大学两位教授靠“自黑”出圈了。胡金牛教授在简历里坦白自己发过“水刊”,说研究方向“火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陈璟教授更绝,直接摊牌“应该拿不到诺奖”;还补刀声明“不会帮学生找工作”。不按套路出牌的简历,让网友直呼过于真实。而南开大学的回应也很开明,教师可以自由编辑个人简介,学校不会干涉。
社会不必把学者捧上神坛,也不必苛求他们完美无缺。相反,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应该容得下幽默,也容得下坦诚。胡金牛和陈璟的简历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展现了学者真实的一面,有理想,也有妥协;会发“水刊”,偶尔也想“躺平”。
但笑着笑着,我们还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简历会火?当学者们需要用段子来化解压力时,恰恰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水刊”为什么成了普遍现象?为什么总要“追热点”才能生存?这些简历里的玩笑话,其实是带着笑的叹息。就像网友说的,“水刊”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在假装没发过。
改变正在发生,一个健康的学术圈,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派,也需要敢于自嘲的现实派。当高校能包容这样的“不完美”简历,说明我们开始接受学者作为人,而非神的存在。科研的真面目,从来不是简历上那些漂亮话,而是胡教授电脑里未完成的论文,又或者是陈教授半夜还在实验室里忙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