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8日讯 在青岛这座“创新之都”的荣耀殿堂中,一场关于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盛典正徐徐启幕。2025年青岛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市成果转化贡献奖的殊荣,郑重授予青岛科技大学聚合物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这支由刘光烨教授领衔的科研劲旅,以“政产学研金服用”生态为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刃,在聚合物新材料领域开辟出一条从实验室到产业集群的“创新高速路”,将“科技种子”培育成“产业森林”,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岛科技大学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团队在进行实验。韩星 摄重研发:以技术创新服务产业需求
“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成果转化在市场上。” 这是刘光烨教授团队扎根青岛科技大学38载的坚守,亦是团队以科技报国的不变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关键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宽温域高阻尼减振橡胶:让家电“静”享科技之光
曾几何时,家用洗衣机都有噪声大、甩干“跑位”的痛点,团队与海尔集团深度合作,攻克宽温域高阻尼减振材料技术,开发出可服务于海尔等全球品牌的“中国芯”减震橡胶技术。2018年上海世界家电博览会上,搭载团队此项技术的海尔卡萨帝洗衣机以“1.882米硬币塔”创吉尼斯纪录,让全球家电从“噪声源”蜕变为“静音典范”。
溯源绿色先进成型技术:驱动汽车产业环保轻量革命
团队针对汽车产业环保、轻量、节能、时尚、安全性能的迭代需求,开发溯源绿色聚烯烃先进成型技术,攻克模内转印美学装饰智能制造、超临界微纳发泡成型等多项行业技术难题。成果在青岛海泰科模具公司实现转化,公司2021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青岛市在A股第50家上市企业。
汽车制动磁性橡胶密封:突破国际封锁,守护安全命脉
磁性橡胶密封编码器是汽车制动ABS防抱死系统正常工作的核心关键零部件,也是机动车辆安全运行的保障。但国外对汽车制动磁性橡胶密封技术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和保密状态,国内至今未有突破,完全依赖进口。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果在山东昌誉密封有限公司实现转化,项目产品成功应用于世界500强、全球最大轴承商德国舍弗勒公司,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海洋工程聚烯烃加筋材料:铸就“南海不沉的航母”
英国公司长期垄断的海洋工程用高强度聚烯烃加筋材料,曾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卡脖子”难题。团队针对软基础加固技术需求,研发出耐强腐蚀聚烯烃双向拉伸加筋材料,成果在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转化,助力公司登陆北交所。实现从泥沙吹填到南海岛礁海上造岛,这项技术以“中国方案”守护国家海洋战略安全。
乙丙橡胶技术:突破技术垄断,彰显创新力量
乙丙橡胶作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线电缆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少数国际化工巨头封锁。团队携手陕西延长石油延能化公司成功攻克乙丙橡胶生产工艺装备技术难题,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实现装置的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经市场应用验证,其产品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该技术将重塑乙丙橡胶竞争格局,为我国高端合成橡胶产业链自主可控再添新贡献。
高透明聚酯材料:让家电透明部件“中国造”
全球家电透明部件材料主要使用高透明聚苯乙烯等基础原材料,我国对这种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团队针对这一困局成功开发出聚酯(PET)透明部件注塑成型技术,解决了家电行业中一直存在的透明部件易开裂和材料依赖进口的痛点难题,开发的PET材料及家电部件以优异韧性、食品安全性与透明度,实现高端家电透明材料的迭代变革升级,率先在海尔等企业实现技术应用推广。团队因此斩获海尔首届产学研合作奖,刘光烨教授获评“最佳合作专家”,用科技之光点亮“中国智造”。
解密溴化丁基橡胶分子结构:筑牢轮胎产业安全防线
溴化丁基橡胶是轮胎气密层必须采用的关键材料,也是制造减振降噪阻尼制品的基础材料,其合成工艺技术长期被德国和美国公司垄断,直接威胁到我国轮胎产业供应链安全。团队成功解密调控溴化丁基橡胶大分子中的伯溴和仲溴含量,使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与山东京博石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术转化,形成1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为我国合成橡胶产业再添新品牌。
电磁功能橡胶:为重点产业装上“安全阀”
针对通讯电子、交通设备、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产业所需的电磁屏蔽功能橡胶材料,团队自主研发系列高导电磁性屏蔽橡胶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培育两家具有国家军工三证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这项技术为我国国防事业筑起“电磁防护长城”,以科技之力守护国家安全。
筑生态:以机制之新孕育“产业森林”
“科技创新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团队深谙此道。他们以“项目+公司+团队+资本”为纽带,构建起覆盖投融资、技术创新、成果熟化、项目创业的全链条生态。
首先是机制创新。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其次,平台赋能。打造15万平方米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城阳核心创新区、保税港区催化剂基地、莱西减震材料基地的“创新三角”;第三,资本驱动。引入市场化资本,孵化海泰科模塑等上市公司,让“科技种子”在资本沃土中长成“产业大树”。
截至目前,团队已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百余项,攻克关键技术数十项,孵化企业十几家,社会经济效益超百亿元。获得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超60项发明专利、数百篇高水平论文、近百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是他们交出的“创新答卷”。
向未来:以恒久之心铸就“科技强国”
海泰科模塑已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旭域土工、北化高科、昌誉密封在新三板挂牌,青岛新材料、颐科橡塑、晟科新材料等“科技独角兽”的崛起,印证了团队“选取一棵种子,孵化一株小苗,成长一棵大树,裂变一片森林”生态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搞技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下得了苦工。”刘光烨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成功的密码。他们以实验室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终点,在寂静与喧嚣之间架起“彩虹桥”,让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地上”,从“书架”走向“货架”。
今日之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青岛科技大学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团队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缩影。他们以创新为笔,以产业为纸,绘就了一幅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画卷。
从实验室的“种子”到产业集群的“森林”,他们用行动证明:创新,是破局的关键;转化,是价值的升华;生态,是持续的动力。
这支团队,不仅是青岛的骄傲,更是中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点火器”,是科技报国的“排头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吕靖雯
(作者:韩星 耿婷婷)
下一篇:欧盟批准新一轮对俄制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