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大风一起,沙子埋了半截墙,躲都没处躲!”7月17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牧民谢苏和巴特尔忆起昔日风沙之苦,仍心有余悸。望着光伏板下茂盛的梭梭,他笑容灿烂:“植被锁住了风沙,草场绿了,日子也亮堂了!”
谢苏和巴特尔生活的变迁,是巴彦淖尔市探索“绿富同兴”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巴彦淖尔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河“几字弯”咽喉地带,境内有沙化土地3154万亩,是我国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战场。近年来,巴彦淖尔依托当地年平均风速每秒8米以上、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左右的风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沙中育产”的生态治理格局,让广袤沙海迸发出新的生机。
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资料图)走进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光伏板阵列在沙海中铺展。板下,草方格锁住流沙,梭梭、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顽强生长。
“光伏板能降低沙地水分蒸发约30%,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内蒙古磴口蒙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郭敏介绍,“目前,公司建设的磴口县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与巴彦淖尔10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年发电量达49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7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7万吨。”
在巴彦淖尔市,治沙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光伏+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成为黄金组合。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肉苁蓉基地,技术员正指导产业工人杨少兵轻轻刮开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种子。“技术看似简单却关键,一棵梭梭就是一棵摇钱树!”公司负责人魏均说,“接种好的肉苁蓉亩产约80公斤,公司保底收购。目前,公司肉苁蓉接种面积达2万多亩,已成为北京同仁堂等药企的供应基地。”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负责人向记者算起经济账:“梭梭接种肉苁蓉,预计3年后亩产可达120公斤,亩均产值约3000元;四翅滨藜亩产可达150公斤,亩均产值约3750元。”
据悉,巴彦淖尔还大力发展“林+”模式(林草、林光、林果、林药、林禽、林旅),拓展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产业。目前,全市产业治沙面积105万亩,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43.09亿元。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资料图)盛夏时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内,高大挺拔的树木牢牢扎根于沙地之中,枝叶郁郁葱葱,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在林场的苗圃里,大批耐盐碱的新疆杨正茁壮成长。这些苗木不仅为“三北”工程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催生出“以苗养林”的良性循环。此外,灌木平茬、羊草种植等项目,已帮助2000余名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
“过去,林场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差额拨款。2023年以来,林场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发展保障性苗圃、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如今,林场职工年均收入已达6万元以上。未来,林场将着力建设智能育苗基地,积极发展‘光伏+’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让更多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林场场长贺鑫说。
一系列防沙治沙成效的取得,不仅靠治沙人的接力坚守,更需要机制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巴彦淖尔市制定出台了《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奖励办法》,市政府将拿出2000万元对防沙治沙成效突出的旗县区、合作社、农牧民等予以奖励。在“以工代赈”、就地取材、降本增效、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设立单独奖项。
2025年,巴彦淖尔市还建立起以工代赈“两个清单”(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苏木镇、嘎查村务工需求清单),鼓励企业、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租赁机械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市“三北”工程已带动约1.76万农牧民参与,发放劳务报酬1.86亿元,人均增收1.06万元。此外,当地研发的履带式多功能植树沙障车等装备,使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效率提升5倍。
“2025年,我们计划完成林草生态建设800万亩以上,深化‘板上发电生金、板下锁沙增绿、沙中育产富民’实践。”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海维表示。
当光伏板在沙海铺展成蓝色海洋,板下的新绿已悄然织就生态改善与富民增收的锦绣图景。巴彦淖尔人用智慧与汗水,在黄沙与绿洲间,书写着生态与民生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
编校: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