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四川巴中巴州区着力打造“平时夯基、急时联动”全链条机制
日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经历短时强降雨,江北街道办事处牛鼻山村灾情信息员李飞巡查时,发现村民马延忠房屋后岩体出现裂隙,立即将情况上传至区应急指挥平台。
巴州区迅速安排人员赶赴现场核实,并远程指挥人员转移。不多时,马延忠房屋后岩石崩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巴州区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初见成效的一幕。近年来,巴州区应急管理局以“平时夯基、急时联动”全链条机制为核心,推动应急指挥“一网统管”、风险防控“一屏通览”、救援力量“一键调度”,不断补齐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短板,着力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应急指挥“一网统管”
风险防控“一屏通览”
巴州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气象、地质等灾害易发多发。如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做到事件突发时快速应对,是巴州区一直面临的难题。基于实际需要,巴州区应急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推动信息化、科技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当前处于汛期‘急时’状态,多部门联合值守,确保风险协同研判、快速处置。”日前,在该区应急指挥中心,联合值班值守专班人员岳治洲说。
按照“急时”要求,该区启动“1+5+N”联合值守机制,“1”即由应急管理局牵头;“5”指林业、水利、自然资源、消防救援、气象5个成员单位领导轮流带班,并抽调人手组建联合值班值守专班;“N”指其他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在本单位值班值守,实施联席会商,落实“四个一”,即每日实行一调度、一抽查、一通报、一研判。
走进巴州区应急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只需在应急指挥平台上轻点鼠标,实时气象云图、降雨量、水库水位、塘坝运行状态、山洪沟预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关键数据便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平台已与全区50个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信息互联互通。
“平台囊括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多个专业模块,集监测、预报、处置于一体。通过平台,我们实时调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监控系统等数据,与气象、消防救援、公安等多个政府机构信息系统保持信息交互,可实现应急指挥‘一网统管’、风险防控‘一屏通览’。”该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苟苡滔介绍。
5月29日,该平台发出预警:大茅坪镇南垭庙村四组有火源热点。值班人员立即将信息反馈给大茅坪镇。
经该镇工作人员现场核查,南垭庙村四组村民杨代明在菜籽地焚烧秸秆。该镇工作人员协助杨代明将火扑灭,并对其进行防火宣传。
“我家菜籽地比较偏远。我本想偷偷烧秸秆,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发现了。”杨代明表示,“经过镇工作人员的劝导,我以后可不敢这么做了。”
借助平台,该区应急响应平均时间缩短至8分钟,多部门协同效率提升65%,2025年以来成功处置突发事件12起。
救援力量“一键调度”
强化人员服务保障
光有科技支撑还不行,应急处突中也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指挥协调体系,巴州区在各乡镇(街道)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落实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在村(社区)建立“两员一联防”工作机制,即每个村(社区)落实1名村委委员担任应急专员,将网格员、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整合为灾情信息员,确保灾情信息收得拢、预警信息发得出。
今年6月29日晚,巴州区气象局接连发布暴雨黄色、橙色预警信号。6月30日8时许,回风街道大溪口村应急专员杨彬冒雨在村里排查险情。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村民焦急的声音:“曹家沟洞子湾后面山体‘轰隆轰隆’响,好像要塌了!”
杨彬拔腿就往现场跑,赶到现场一看,只见道路旁的坡体上,平时生长正常的几棵树木,已歪歪斜斜。“不好,这是崩岩落石的前兆!”凭借多年积累的防灾经验,杨彬瞬间警觉,立刻通过手机将险情上报给回风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分管领导、挂包干部及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村干部迅速集结,一家一家确认,一人一人清点,将受威胁的6户21人安全转移。人员全部转移后仅15分钟,一阵震耳欲聋的声响过后,曹家沟洞子湾后方山体轰然崩塌。
为做到救援力量可“一键调度”,该区着力打造15分钟“应急救援圈”,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现有331支队伍6060人。在重点时段,队伍每月初开展一次应急能力提升活动,月底开展复盘总结会。今年以来,相关队伍已组织多灾种综合演练153场,参训人员1万余人次。
此外,该区强化人员服务保障,在全区2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嵌入应急保障功能,增配应急救援包等物资,负责为值守人员、灾情信息员、应急救援人员等提供热饭、热水等职责。
7月6日中午,宕梁街道一名灾害信息员表示,“气象部门发布了蓝色暴雨预警后,我一早就开始沿着巴河开展巡查,也没来得及带饭。中午能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吃上一顿热饭,下午巡查就有劲儿了。”
此外,该区建成5个片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储备救灾帐篷、应急发电机等物资,确保灾害发生时,物资能第一时间送达群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