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华池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卧在陇东大地。南梁的红旗映照着历史的天空,子午岭的苍松翠柏中,远去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华池这片孕育了南梁精神的红色沃土上,红色研学正发出集结号,以斗志昂扬之势,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脉络,联结精神与物质的纽带,让革命基因、农耕文明、生态禀赋在时代浪潮中交响共鸣,奏响一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雄浑乐章。
从革命圣地到时代课堂
九十年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华池点燃的革命火种,照亮了西北革命的征程,缔造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这片苍茫的土地上,200余处革命遗址星辰密布,南梁革命纪念馆的铜铸群像凝视着远方,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窑洞诉说着初心,抗大七分校的纺车转动着岁月的年轮——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坐标,更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自庆阳市庆化学校研学学员陈瑜萱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纪念碑前驻足沉思。如今,华池已构建起以“南梁精神”为核心,以革命遗址保护、红色文化挖掘为翼,串联起“根据地斗争体验”“军民鱼水情研学”“大生产运动实践”等研学活动,形成了沉浸式研学空间。2025年上半年,这里接待的研学团队532批次,12.8万人次的脚步踏上这片黄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力量。
华池的红色研学,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参观游览。在这里,学员们可以穿上粗布红军服,在练兵场体验红军扁担的重量,在田间地头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誓言,在窑洞课堂诵读《为人民服务》的经典。南梁革命纪念馆创新推出的“四个一”教学模式:听一堂红色党课、走一段红军小路、干一场农耕农活、唱一首革命老歌,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正如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南克所言:“我们要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课堂,每一件文物都成为教材,让南梁精神真正走进心灵、融入血脉。”
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创新,让华池的红色研学在全国崭露头角。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纪念馆联合打造的“陕甘边革命走廊”研学线路,被纳入全国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原创的《南梁烽火》实景演出,用黄土高原作舞台,以星空为幕布,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谛。
红色研学,正让华池从地理版图上的西北小城,成为精神版图上的璀璨地标。
从贫瘠沟壑到希望田野
红色研学的蓬勃兴起,如同一道强光,照亮了华池农文旅融合的广阔天地。这片曾因山大沟深而让人叹息的土地,如今正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金色收获”的崭新面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黄土答卷。
在南梁镇荔园堡的田地里,春有油菜花海与红军秧歌相映,秋有糜子波浪与研学学员共舞。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通过“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生机。村民们把窑洞改造成“红军民宿”,土炕上铺着粗布床单,墙上挂着革命年代的画报;把小米、荞麦包装成“红军干粮”,贴上“南梁”的红色标签;把农耕活动设计成“战地后勤”体验项目,让学员在磨面、织布、种庄稼中感受“自力更生”的内涵。村民郭翠玲的故事,正是这片土地变迁的缩影:曾经守着3亩薄田年收入刚一万元,如今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研学辅导多项收入相加,年收入突破6万元,郭翠玲总把“黄土里长出了‘金疙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挂在嘴边。
华池打破了“红色旅游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误区。通过建立“研学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全县38个行政村、2300余名农民被纳入产业链条:合作社统一对接研学订单,农户按需提供食宿服务、农事体验项目,县文旅局负责标准制定和技能培训。“我在南梁有块田”就是典型案例,华池将传统作物种植与研学体验结合,让农产品的价值通过研学现场种植采摘等附加值翻倍增值,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华池县农产品通过研学渠道销售的溢价率达40%-80%,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500万元,红色研学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乡村面貌的重塑。曾经泥泞的土路变成了“红军路”旅游专线,破败的窑洞修建成了特色民宿,闲置的校舍改造成了非遗工坊。在林镇乡,依托子午岭生态资源,当地开发了“红军采药”“山林侦查”等研学项目,既保护了生态,又让农民从“看山护林”中获得收益。“以前觉得山高沟深是劣势,现在才明白,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林镇乡党委书记刘双文指着漫山遍野的油松林说,可见,研学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家乡价值的重新认识。
从单一资源到全域动能
红色研学的“乘数效应”,正在华池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当红色文化与农耕文明相遇,当生态资源与现代服务融合,这片土地上正奏响一曲多元共生的融合交响。
在华池的非遗工坊里,剪纸艺人赵星萍的剪刀在红纸上飞舞,剪出的“南梁荔园堡”纪念品成为研学讲解示范艺术作品。华池县文化馆馆长李天琛感叹道:“以前剪纸是自家消遣,现在成了能赚钱的手艺,还能让年轻人了解老故事。”
如今,华池已挖掘整理出“南梁说唱”“布贴画”“千岁香包”“麦秆画”等13项非遗技艺,通过“非遗+研学”的模式,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焕生机。在研学活动的带动下,华池县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50余名非遗传承人成为“文化导师”,也让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中创新。
华池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铺平了道路。近年来,华池投入18亿元改善旅游条件:新建的旅游公路如彩带缠绕山间,连接起20个主要研学景点;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华池”,扫码即可收听红色故事、预约体验项目;游客集散中心的“南梁特产”专柜里,从有机小米到文创手账,从红军水壶复刻品到非遗剪纸,300余种特色产品琳琅满目。这些变化不仅让研学体验更便捷舒适,更让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新建的58座旅游厕所、126家民宿、89户农家乐,既是服务游客的设施,也是改善民生的工程。
走进何沟门安置小区,盛夏的骄阳也掩不住村民们笑颜如花的脸庞,优美的环境,络绎不绝的研学队伍,忙碌有奔头的日子,把这个紧邻南梁革命纪念馆、荔园堡村部等景点的村落映照的格外神采奕奕。华池县在何沟门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重点打造美食馆、民宿馆、文创馆、智慧馆、乡村振兴成果体验馆“五馆”业态,推出文创产品、特色美食及研学培训等。培育5户主题民宿示范户,带动周边43户农户发展“炕头经济”,在保护传承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同时,引进天津特色“非遗”技艺、餐饮等品牌,提升文化消费体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等文旅产业,加入文旅融合发展队伍,持续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截至6月,2025年南梁大景区累计吸引游客12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9亿元,而红色研学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
从历史荣光到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池的红色研学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进发。当数字技术遇上红色文化,当青春力量拥抱革命历史,这片土地上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数字南梁”项目的启动,让红色研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穿越”到1934年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现场;借助AR眼镜,文物会“开口”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边界,更让华池的研学产品突破时空限制,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正如华池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杨建飞所说:“我们要让红色故事在元宇宙里也能讲得动人,让南梁精神永远年轻。”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华池积极与高校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引进专业人才,让既懂历史又通服务、既爱家乡又有视野的年轻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同时,华池还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对研学产品进行精细化设计、市场化推广,让华池的红色故事传得更远、影响更广。
“当年边区群众用小米支援革命,今天我们用研学带动老区群众致富。”县委书记魏凯选的办公室桌上,农文旅融合规划方案格外醒目。华池在深挖特色资源,将红色资源是根,农耕文化是魂,生态环境是本的理念融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中,让革命老区的土地永葆生机。未来华池将规划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目的地,形成“红色教育、生态休闲、农耕体验、非遗传承”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全县群众稳定增收,让红色研学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夕阳西下,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剪影被镀上金边,远处的山坡上,研学学员与农民一起劳作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在这里,红色基因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黄土高坡正在生长出无限希望。当红色研学与农文旅深度融合,不仅能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更能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新的传奇正在书写,新的辉煌正在铸就。(华池融媒全媒体记者:马水娟)
上一篇:突然引爆!16万人爆仓
下一篇:未来一周我市将迎大范围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