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岩鹏
药品集采“卷”吗?
不卷吗?
卷吗?
不卷吗?
……
哎,大家研究研究嘛,何必那么认真呢?——可药企老板们真的没法不认真!毕竟,价格战卷起来的刀光剑影,砍的可是真金白银的身家性命啊!
曾几何时,国家集采的擂台一摆,药企们便如“价格敢死队”般冲锋。“最低价中标”的号角一响,管它成本几何,先砍为敬!9分钱一片的氨氯地平片横空出世,比街边口香糖还便宜,堪称医药界的“地板价”行为艺术。四批集采下来,全国药品市场规模生生被削去483亿元,仿制药企的利润薄如蝉翼,老板们梦里都是成本倒挂的噩耗。
更绝的是“同质化修罗场”。一个奥美拉唑,竟有50多家企业撸起袖子过评抢入场券。中标率低得像中彩票!研发?创新?别闹了!能活着交标书就不错了!有企业为控成本铤而走险,原料标准一降再降,工艺一简再简,断供和质量警报此起彼伏——这哪是集采?分明是“卷到死”的生死时速!
好在,第十一批集采的紧箍咒终于念起来了—— “反内卷”大旗迎风飘扬!政策制定者一拍脑门:不能再让良币被劣币卷成渣了!新规则招招直指“卷王”命门:
命门一:“唯低价”变“看性价比”
最低价不再通吃,价差熔断机制取消,允许合理溢价空间。报价最低的还得站出来拍胸脯:“我保证这价不亏本!”——想靠自杀式报价博出位?门儿都没有!
命门二:质量门槛焊死
没两年生产经验别来沾边!中选后“双百检查”(企业100%覆盖、产品100%抽检)伺候,想偷工减料?小心现出原形!
命门三:给创新药“开小灶”
万古霉素等高危药、专利争议药直接移出集采擂台。医院报量可点名要“原研大牌”,只要肯降价,老牌贵族照样能回公立医院江湖——差异化竞争,才是活路!
命门四:行业大洗牌启动
龙头如恒瑞、科伦借成本优势“以量补价”,顺势吞并市场;医保省下的银子,60%反哺创新药。仿制药卷死自己?不如让创新药带飞未来!
在笔者看来,国家集采这波“反内卷”操作,表面是给药品价格战踩刹车,实则是给中国医药产业“换引擎”。早期集采猛踩降价油门,短期医保压力是缓了,可长期卷死药企、断供风险谁来扛?如今把质量、供应、创新绑上战车,正是呼应“三医协同”改革——医院要疗效,医保要可持续,药企要活路,一个都不能少!
通缩压力下,再往死里压价,企业连机器都开不起了还谈什么研发?反内卷这剂药,恰是给行业信心“输氧”,稳住医药板块大盘子。
当“地板价”的硝烟渐散,
“质优者胜”的号角已然吹响。
卷,终非长久之计;
活,才是硬道理!
集采的紧箍咒松了一扣,
中国药企的紧箍咒,
该换成创新的金箍棒了。
反内卷不是给落后产能续命,而是给优质企业开路。从“卷价格”到“卷价值”,中国药企的活路,终究要靠自己从“仿制红海”游向“创新蓝海”。
这道理,可比唐僧的紧箍咒明白多了!
(作者系《华夏时报》编委、大健康新闻部主任)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