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洪凯 刘杰良 王驰
晨光刺破眼前仿佛触手可及的云层时,高原群山褶皱间还浮着淡紫色的雾霭。洪凯裹紧大衣出发了,目光追随着天际线处渐渐浮现的银色光点,这是他在高原保障的第五个年头。五年了,这样的黎明守望早已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习惯。每当山影在晨光中显形,群青色显露,总觉得能听见山脉、石壁间回荡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他肩上的责任便又沉了几分。
洪凯,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上电所客户服务部的一名服务保障工程师。五年时光流转,洪凯每年有9个月时间浸染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海拔三千米的紫外线和风,把他雕饰成了一名真正的高原汉子,从刚上高原时候的“小鲜肉”,到如今连当地牧民都认他作老乡,渐渐地,他成为用户和同事口口相传的“当地人”“山里人”。
上山下山 那是外场人的跋涉之路
高原保障任务被外场人朴素地称为“上山干活”,完成任务返程则叫做“下山回家”。用户单位星罗棋布在高原各处,他的足迹便如穿行其间的经幡,在上山下山的路上反复丈量。五年磨砺,陪伴他前行的三套深蓝色工装都已被紫外线蚀成灰白色,唯有衣领褶皱处还蜷缩着原本的色泽,如同高原在他身上镌刻的勋章。
积累了丰富“高原生存”经验的洪凯,还经常照顾各兄弟单位刚派到高原保障的“菜鸟”,帮助他们缓解高原反应、舒缓紧张情绪,安排进场车辆,关心他们起居饮食。
当“菜鸟”们看见他穿的那身工装,那晒得和当地人一样黝黑的肤色、皴裂的嘴唇,还有脸颊特有的高原红,无需多言,天然的信任感油然而生。
事无巨细 那是外场人的千锤百炼
初春的高原,寒风能把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碴。任务不分昼夜,洪凯扎根在用户身侧,风雪无阻地提供保障。那四册厚厚的操作手册已经被洪凯“啃”出了毛边,每一页都写满了他标注的操作注意事项。每次机务和飞行前检查,他总提前抵达现场,先自行检查一遍设备状态,再反复叮嘱地勤人员逐项确认。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高原环境也不例外,裹着大衣蜷缩在设备旁守夜,睫毛结了霜也不敢眨眼,生怕错过显示器上转瞬即逝的异常信号。
“操作手册上没有一句是废话,我要做的就是吃透产品每一个操作步骤,把厚厚的操作手册和注意事项,嚼碎了揉进保障细节里,传授给用户。我不怕别人嫌我唠叨,我会告诉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保障者,你们的责任有多重大,你们的每一句唠叨,都是实现蓝天梦想的坚实阶梯。”洪凯望向群山说。
逆行云间 那是外场人的无声坚守
2022年,座舱系统事业部成都保障中心挂牌成立。而就在那年盛夏,疫情如暴风雪般突袭雪域。高原适应性强、作风优良、技能出色的洪凯,被用户指定为少数留下的厂家代表,常驻在用户身边保障。
这次雪域“被困”经历也成了他蜕变的熔炉。那段时间,在本就缺氧的高原,他戴着口罩,顶着间歇性头痛和沙哑的嗓子接打近百个电话。早晚温差大到难以忍受,一大早冻僵的手指把键盘敲得咔咔响;中午“呼哧呼哧”地爬上爬下拆装设备就会汗流浃背;下午则要想方设法排除各种故障、进行厂家设备的升级;晚上要节约用电,不能用取暖器,只能在被窝里硬抗……一次紧急升级任务中,还遭遇了笔记本电脑低温罢工,无法修复就意味着无法完成任务。在零下15摄氏度的机库,他解开大衣将笔记本电脑捂在胸口维持运行温度。最终,凭借着隔离期间恶补的操作指令,以及设计师的远程支援,终于赶在破晓前完成系统镜像修复。
蓝天凯歌 那是外场最动听的乐章
每逢前往高原地区保障,跋涉便成了一场自然角力。稀薄的空气连他这般久经风沙的“当地人”也难以招架。夜晚房间里尽管开着氧气泵,但还是入睡困难,一晚上会醒来多次。有时枕巾上还会猩红一片,那是鼻腔脆弱的血管在干燥中崩裂,这对他而言,已经习惯。白天进场背上设备和工具,连呼吸都困难,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完成。你能看见他一只鼻孔塞着纸巾,一只鼻孔塞着鼻管吸氧,双眼紧盯着跳动的符号,双手还操作着设备……
有次完成机上升级,洪凯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收拾设备往回走,突然传来《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声,他的疲惫感顿时消散。循着歌声走到跟前,刹那间,三种蓝色在天地间交叠:头顶的天空蓝碧空如洗,远处的湖水蓝清澈如镜,映衬着洪凯穿着的工装蓝衬衫融作一片。此情此景,洪凯的内心更加坚定,那就是要在高原精心保障,继续扎根。
外场的故事在每一次精准的故障定位,在每一组缜密的数据校核,在每次“专业赢得信任,服务创造价值”中。难得归家的日子,孩子欢呼道“雪山爸爸下山了”。
当银翼掠过山峰,云端镌刻的不只是航迹,更是用青春淬炼的“中国结”,情怀无需喧哗,藏于山上的“山里人”、山下的“雪山爸爸”,藏于每一次腾空时,与云共鸣的群青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