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7月的山东港口,处处可见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场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桥吊如钢铁巨人般精准作业,集装箱在无人导引下有序流转;日照港的无人机掠过堆场,激光雷达扫描的数据实时传回智慧管控中心;烟台港的“现场指挥官”手持终端,动态调配着往来穿梭的机械…… 从生产工艺的毫米级突破到数智管理的全域覆盖,从工具改良的点滴巧思到流程再造的效能跃升,山东港口正以“创新开拓、拼搏进取”的姿态,让每一个作业场景都成为孕育突破的沃土,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上破浪前行。
生产一线创新迸发强劲动能
港口生产的前沿阵地,向来是创新实践的“试验场”。在渤海湾港潍坊港区散货公司散杂货装卸车作业区,新启用的“组装式登车平台”格外引人注目。
“以前遇到不同高度的车辆,我们得费劲调整,有时候还得搬来梯子辅助登车,既麻烦又不安全。现在上线运行新平台后,只需按下操作键,就能自动适配车辆高度,下行模式更是方便快捷,我们登车的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半,干活都更带劲了!”流机队齐宝柱介绍。
据了解,针对流动接卸类型繁杂、传统登车平台适用性不足的问题,散货公司创新研发组装式登车平台,新增下行模式,有效解决高低车辆对接难题。此外,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将边角改为弯角,降低人员受伤与货物损坏风险。
散货公司流机队副队长魏连田介绍:“自平台投入使用后,装卸作业效率显著提升30%,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双赢。”
工艺创新是传统集装箱作业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今年5月,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简称“QQCTU”)迎来一次巨大的挑战,当天共有三件裸装大件需要进行装卸作业,其中一件是经“中远海运恒星”轮出口的裸装大件。
记者了解到,此次装卸的是导水装置分体大件设备,因导水装置体积大、内部结构精密、吊装点位置特殊等因素,对装卸操作工艺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QQCTU创新采用“特制刚性支撑架+柔性可调节吊带”组合工艺,构建多重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毫米级精准对位,最终成功实现装卸。
另外两件是即将出口的钢板块分体设备,最大单件长13.9米、宽4.2米、高1.02米,单件重58.3吨。接到接卸任务后,QQCTU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提前规划详尽的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在设备调配、安全保障等方面做足功课,安排专人全程监护作业进展,经过现场管理人员、桥吊司机与工艺员紧密协作,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装卸任务。
除此之外,青岛港董分公司瞄准卸扣连接效率瓶颈,研发“卡环—汽车钩过渡挂钩”装置,将单件货物吊装操作从16次拆卸缩减至4次挂钩,单钩作业时间节约5分钟,既减轻劳动强度,又让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
数字化转型引领管理升级
当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山东港口以数字化技术为支点,撬动管理模式全面革新,构建起智慧高效的运营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智慧翅膀”。
近日,在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作业区的堆场,日照港一公司货物管理队跑垛员常世强正带着无人机,对100多万平方米的流程化堆场进行垛位扫描。他告诉记者,这些利用无人机扫描得来的二维图像,经过Pix4D软件处理,将形成三维建模,成为当天堆场对垛作业的“活地图”。
依托日照港数字智能化堆场管理系统,日照港一公司创新打造智能对垛模块功能,理货员无需现场指垛,取料机司机只需在室内点一下鼠标,就能精准知晓货物装载的位置信息,工作效率提升80%。目前,该模块功能进入试运行阶段。
除此之外,在智慧堆场管理方面,日照港一公司创新打造“生命周期管理”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堆场、垛位及货物的全流程动态追踪与历史回溯。
为突破传统人工巡检的局限,日照港一公司组建攻坚小组,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融合5G激光雷达技术与AI算法,构建全域立体化数字管控体系。该系统可自动规划航线、实时回传数据、识别垛位偏移等异常并触发预警,大幅提升管理精准度与安全性。
山东港口陆海装备集团则将数字化创新延伸至装备制造领域。针对船舶修造中人工焊接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陆海装备集团引入自动焊接小车设备,实现大口径钢管与法兰焊接过程中速度、焊枪位置等参数的精准控制,不仅满足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严苛的入级标准,更提升了一次性报验通过率,推动“传统制造”向“数智制造”跨越。
这种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不断结出硕果。2025年2月,全国首例纸浆“三单”融合业务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西联公司落地。通过打破不同平台的数据壁垒,实现船公司电子提单、港口电子提货单与客户电子仓单的融合,为货物办理“电子护照”,让物流流程从周级缩短到小时级,为全国港航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山港方案”。
流程再造提升运营效率
流程是港口运营的“血管”,流程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发展效能。山东港口各单位以流程优化为切入点,从管理机制到现场调度,让“创新开拓”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全面提高运营效率。
从调度指挥的精准化到工属具的可靠性升级,烟台港以“微创新”汇聚起发展合力,让流程优化贯穿生产全链条。其中烟台港龙口港公司的“现场负责人”制度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
记者了解到,该制度通过设立“现场指挥官”统筹机械资源调度,依据船舶作业节奏动态调整设备配置。这些身处前沿的“指挥官”,以船舶作业快慢与装卸需求为令,对机械资源的调配实时微调。机械利用率在动态平衡中大幅提升,作业效率随之水涨船高。同时,现场负责人还时刻监督机械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长时间不作业却未熄火的情况,立即督促操作人员关停设备,从源头上严控燃料成本,以实际行动将提质增效工作落在实处。
烟台港龙口港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不仅提升了机械利用率,更通过监督设备空转状态严控燃料成本,实现“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双重突破。
从生产一线的工艺革新到数字化管理的全面升级,从流程再造的精细施策到装备制造的智能突破,山东港口正以“创新开拓、拼搏进取”的昂扬姿态,将创新动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未来,山东港口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让创新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引领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