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余建华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敌人在我们内部安插钉子、窃取情报的企图从未停止。”毛泽东同志的警示,如黄钟大吕,在暗流涌动的反奸防谍斗争中愈发清晰。作为军工行业的党务工作者,读完麦家的《暗算》,书中交织的诡谲阴谋与隐秘战场,让我对新时代反奸防谍的严峻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持久战,每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致命缺口。
暗流汹涌,诡秘如影随形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算》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撕开了情报战场的隐秘面纱。在701研究所看似平静的日常下,实则暗藏着无数看不见的刀光剑影。破译员们与敌人的密码博弈,本质上就是一场反奸防谍的智力角逐。敌人不仅通过复杂的密码体系传递情报,更擅长伪装身份、渗透内部,利用人性弱点布设陷阱。敌人的渗透往往从最细微的人性弱点切入,敌方会精心设计“情感陷阱”“利益诱饵”,将单纯的好奇心、脆弱的情感缺口、隐秘的贪欲化作成撬开保密防线的支点。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间谍活动的手段更为隐蔽和多元。他们可能化身学术交流的专家,借合作之名刺探军工机密;伪装成网络“键盘侠”,通过钓鱼链接窃取涉密信息;甚至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身份,在社交平台上“润物细无声”地套取情报。这些看不见的敌人,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反奸防谍的战场早已从特定领域蔓延到日常生活,危险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让人不寒而栗。
泄密之险,关乎国之命脉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保密工作是反奸防谍的核心防线,而军工领域的机密更是国家的“定海神针”。《暗算》中,一个密码的破译能扭转战局,而现实中,一份军工科研数据的泄露,可能让无数科研人员数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甚至直接威胁国防安全。在军工行业,我们的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次战略部署,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敌人觊觎这些成果,正处心积虑寻找突破口。他们可能通过策反意志薄弱的涉密人员,或利用网络漏洞、设备窃听等手段,妄图获取关键信息。一个不经意的朋友圈照片、一次未加密的邮件传输、一场看似普通的学术讨论,都可能成为泄密的导火索。反奸防谍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死较量。
筑牢防线,守护隐秘长城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面对无处不在的威胁,我们必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反奸防谍体系。
首先,思想防线是第一道“防火墙”。要以《暗算》中的故事为警示,常态化开展反奸防谍教育,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让“人人都是防线”的理念深入人心。定期组织保密意识培训,提升全员对间谍活动的敏感性和辨别力,从思想根源上筑牢保密防线。
其次,制度防线是坚实后盾。完善涉密人员管理、信息分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等制度,建立动态化、全周期的保密管理机制。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背景核查和心理评估,将保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同时,加强技术防范能力建设,运用量子加密、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涉密信息穿上“金钟罩”,抵御网络攻击和数据窃取。
作为军工党务工作者,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严守保密纪律,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涉密文件流转、设备使用、对外交流等环节,对可疑行为保持“草木皆兵”的警觉。通过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保密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暗算》的惊悚不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它照见了现实世界中隐秘而残酷的斗争。当我们合上书本,更应清醒认识到:反奸防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主角;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让我们以如临深渊的警惕、如履薄冰的谨慎,共同守护国家的秘密防线,致敬那些在隐秘战线负重前行的英雄,坚决捍卫国家安全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