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近日,晨光熹微,天河闸入淮口的水面泛起碎金般的光斑。李思端着相机蹲守在田埂上,镜头里,数十只白鹭,正在百米外的睡莲丛中觅食,红色额顶羽在晨风中轻轻颤动。
“咔嚓”一声,快门声惊起鸟群,雪白的翅膀掠过绿树梢头,与蓝天织就一幅流动的画。
“十年前,这样的场景想都不敢想。”李思是一名鸟类保护志愿者。他手机里仍保留着十多年前拍的一张鸟照:画面里,一只羽毛斑驳的小鸊鷉缩在泥滩上,背后是裸露的河床和零星的水洼。那时的蚌埠,河湖水质不太稳定,常见的鸟不过是麻雀、白头鹎这类“留鸟”。
2016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正式跻身“国家湿地公园”序列。随着湿地修复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多。
在蚌埠鸟类保护志愿者圈,“鸟叔”们的故事比任何鸟类图鉴都生动。
在蚌埠鸟类保护志愿者群体中,80岁的郭建和被誉为“移动的鸟类数据库”。这位退休职工坚持20年野外观察。
“这些年,在蚌埠拍到的鸟有180多种,尤其是近几年,新的鸟类品种明显增多。”他将拍摄到的鸟类图片分门别类,做了一个表格。
郭建和向记者展示成果:整整有二十多页,“鸟中熊猫”震旦鸦雀、绶带鸟、东方白鹳等,都有珍贵的图片资料。
他指着手机里的视频说,“以前拍鸟靠运气,现在看得多,懂它们的习性:黑翅长脚鹬要吃浅滩里的小鱼,绶带鸟习惯建巢于较低树枝上,减少幼鸟坠落造成伤害。”
这种“懂”,是20年观鸟生涯的沉淀。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普通市民中间。”作为蚌埠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发起人,张建平和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一起,长期关注湿地生态、鸟类栖息等生态环境的变化。
“前几年淮上区南淝村来了两只大天鹅,村民轮流守夜。”郭建和翻出一张老照片:几个村民打着伞蹲在塘边,身影与天鹅的倒影重叠。“孩子们本来爱跑着玩,现在见了鸟都轻手轻脚。”
近期天气比较炎热,为了骑行锻炼和观鸟两不误,李思每天早晨四点半左右从家出发。在观鸟的过程中,养虾的农户见到他,每次都和他开玩笑,鸟是来帮他除虫的,宁可用网罩护虾苗,也不轰鸟。
在天河闸的睡莲池塘里,一群白鹭停留在睡莲田地里觅食,遇到田地主人走来的时候,一群白鹭飞翔在空中,与绿油油的树木枝叶等绘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天河闸入淮口两侧,杨树林枝叶茂密,是一处鸟类绝佳的栖息地。”李思说。
蚌埠市有200余名志愿者组成护鸟联盟,智慧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鸟类栖息地。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园区内鸟类观测记录已达195种,较2016年增长89.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从最初的“偶见种”发展为稳定种群;震旦鸦雀、黄胸鹀等濒危物种,连续三年在蚌埠繁殖。
李思收拾相机准备回家。路过睡莲塘,几只白鹭又落了下来,其中一只歪着头看他,像是熟人。“你看,它们都不怕人了。”他笑着说。
从镜头里的“偶然相遇”,到蹲守中的“彼此熟悉”;从个人的“兴趣使然”,到群体的“主动守护”——蚌埠的“追鸟人”用初心和坚守,写下了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正如郭建和在《鸟友笔记》里写的:“当我们学会为鸟让路,其实是在为自己铺就更美的未来。”
【记者手记】
当白鹭不再畏惧人类靠近,当震旦鸦雀愿意在镜头前展露歌喉,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文明进步的见证。
蚌埠的实践告诉我们:当发展理念从“征服自然”转向“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终将在相互尊重中找到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