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婚姻登记新规的实施,是“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生动阐释。技术解决了“能不能办”的问题之后,更深层的是“如何更好地办”的价值选择
前不久,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据此,结婚不再需要户口簿,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并全面实现“全国通办”:只要带着身份证,就能在全国任何一个婚姻登记处完成终身大事。这一新规实行一段时间以来,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在过去的户籍制度背景下,户口簿不仅是身份证明,更像是政府管理社会的“账本”。一方面,户口簿是证明个人婚姻状况的唯一权威文件。民政部门需要靠它确认申请人是否达到法定年龄、是否存在重婚——就像是最原始的“婚姻状况核验系统”。另一方面,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分粮、分房都得看户口簿“配额度”,它直接关联粮票、布票、工作分配。结婚意味着新家庭诞生,政府需要通过更新户口登记来调整资源分配。因此,老一辈人常说“没户口簿结不了婚”,那本红色小册子就是社会运行的“底层操作系统”。
为什么婚姻登记新规在此时出台?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粮票、布票等曾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票证已退出历史舞台,我国逐步告别了以票证管理为特征的物质分配方式,户口簿不再与粮食分配等社会福利直接挂钩。婚姻登记中户口簿的功能已简化为确认公民身份和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取消其限制不仅不会影响到婚姻登记本身的效力,反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跨区域流动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所在地办理,这对数亿流动人口来说极为不便。异地工作的情侣若要结婚,往往要请假、跨省奔波,甚至因为户籍限制被迫推迟婚期。结婚需要户口簿的要求,不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需要更轻盈的解决方案。
最后,技术赋能让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成为可能。部门数据共享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关键支撑。全国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让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跨地区数据实时共享,重婚骗婚无所遁形;智能核验技术通过大数据比对、人脸识别等手段确保登记真实性。婚姻登记“刷脸”完成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
婚姻登记新规的实施,是“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生动阐释。技术解决了“能不能办”的问题之后,更深层的是“如何更好地办”的价值选择。当政府部门打破数据壁垒、再造服务流程时,将办事成本从群众转移到政府,本质上是在回答“为谁服务、怎样服务更好”这个根本命题。全国政务数据互通不是为互联而互联,而是要消除群众“为证奔波”的痛点,让公共服务真正跟随“人”而非“户口”走。政府借助数字技术的春风,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让人民能够更便捷地行使权利,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