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地处厦门集美文教区,学术氛围浓厚,周边产业资源丰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实训基地。
学院精心打造29个产学研实训基地,以“校中厂”模式构建起沉浸式实践场域。
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
从空中俯瞰,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融为一体。图片由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提供1920年,陈嘉庚先生面朝大海,在厦门集美创办集美学校商科,立下“诚毅”校训,誓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05年后,杏林湾潮声依旧,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纸批文,将“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写进厦门高等职业教育版图。
作为厦门市人民政府整合厦门市现有工科类职业教育资源,新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目标是:构建适应厦门市产业发展特色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建成“开放型、国际化、数字化”的优质新型工科类高等职业学校。
2025年秋季,集美工业职业学院首批招收6个专业共540人,该校将延续“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初心,以“把专业办在产业链上”的魄力,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万千有志青年铺就一条从校园到产业前沿的成长通途,助力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育人为本筑实“工匠摇篮”根基
新时期,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专业过硬、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实现‘校门到厂门’无缝衔接。”省职教名师赵丽萍的这句话,道出了学校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的核心密码。在这里,“诚毅”二字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校训,而是自教师始,融入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实践准则。
7月11日,厦门市教育局举办针对教师素质提升和助推学校发展的21天国培项目“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升研修班”,至此,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已经进行了第三轮的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老师在培训中借鉴挖掘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坦诚交流转型中的困惑与思考,互相学习,彼此启发,共同探索。
“我们的老师,既要会讲理论,更要懂生产。”赵丽萍说。学院275名专任教师中,186名是“双师型”教师,既握粉笔又操机床,94名副高及以上职称者,既研教法又懂工艺。
走进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产学研实训基地,高大上的设备让人叹为观止,据了解,学院的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1.54亿元,研修班学员、集美工业职业学院教师孙跃岗举例:“校内一套五轴机床就得500万元,加上配套设备,一套下来要700万元,学生实训用的耗材,也全是实打实的真材实料。”
“单个实训室投入700万元,值吗?”面对外界的疑问,孙跃岗说,这些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必须的“高成本投入”,正是公办工科类院校的底气所在。孙跃岗一边操作仪器,一边介绍:“你看这个工业机器人,精度能达到0.1毫米,和企业车间标准一模一样。”
纵观学院精心打造的29个产学研实训基地,以“校中厂”模式构建起沉浸式实践场域,每个角落都透着“真实生产”的质感——新能源汽车检测车间里,学生操作的诊断设备与4S店同款,连故障模拟系统都复刻着车企售后标准;工业互联网过程控制实训基地模拟厦门电力系统运行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练就与厦门电力系统岗位直接匹配的核心技能;网络运维实训中心,连操作台布局都与企业一致……这种“教学做”一体的实训环境,让课本上的技术参数变成可触摸的操作流程,让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在同一空间完成转化。
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还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0%以上。“进到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能学到的东西远非课本上的内容,我们想在这里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可以望见更远更高的世界!”赵丽萍说。
专业为要构建“产业适配”矩阵
“选专业,就是选未来的赛道。”赵丽萍的这句话,点出了集美工业职业学院专业建设的逻辑:每个专业,都瞄准区域产业的“风口”;每门课程,都对接岗位的“刚需”。
打开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的专业目录,6个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如一串精准咬合的齿轮,紧扣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应智能制造产业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机械装备产业,智能控制技术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跟进新能源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适配数字经济,应用化工技术服务新材料领域。
“这些专业,都是‘算出来的’。”调研报告上面详细标注着: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能人才总需求量2000万人,缺口预计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人才总需求量预测900万人,缺口预计450万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总需求量预测100万人,缺口预计45万人。
顶层设计先行之外,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计划申报“智能智造互联工业机器人专业群”,这意味着,专业壁垒将被打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攻设备操作,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负责图纸优化,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专注系统集成,三个专业的学生将组队完成“智能生产线搭建”项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
“一身本领”要有舞台,集美工业职业学院已和格力电器等众多专业相关的龙头企业牵手共建,为学生搭建好更大、更广、更稳的舞台。
目前学校与三菱电梯等相关行业头部企业签署了“共建新高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联合区域内知名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二级产业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学校还将与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达威维生素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共建“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学生毕业有望进入相关名企。
更长远的布局正在展开:集美工业职业学院与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的电梯领域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将推动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研发;计划推进的“职教出海”项目,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合作,培养既懂中国技术标准、又能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这既是对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实业兴邦”理念的传承,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