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漯河发布
尊重劳动 而后言他
近日,“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小时、翻找了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网友持续热议,“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如此大费周章值得吗?”“环卫工人有没有额外奖励?”
由暖心到闹心,各种声音观点交织,也给我们多重启示,最核心的还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有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平等看待、尊重关爱每一位普通劳动者,既是衡量城市治理工作得失的标准,也是量度城市文明与社会道德的标尺。
真正的劳动者,不应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城市里,环卫工人往往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清扫,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最值得尊重与关爱的群体。同时,他们许多都是中老年人,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容易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有时面对时代与镜头,他们或许甘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但我们决不能下意识地把他们的辛劳付出当做“理所应当”,让“老实人吃亏”,甚至连一句暖心话语都听不到。
我们常说,城市治理“以人为本”。城市,本就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而真正的温度,就体现在对每一份劳动的尊重里。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工人、安保人员……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维护者,他们因劳动而光荣,因劳动而伟大。在时代叙事里,劳动不该成为卑微的注脚,劳动者也不应成为“暖心故事”的道具。城市文明,不只看高楼大厦光鲜,更要看底层劳动者尊严。一定不能为了追逐掌声和鲜花,而迷了方向、失了初心。
回到“翻垃圾找手表”事件本身,与以往热点事件不同的是,这本是一场道德冲突,不涉法律纠纷,似乎各方都有可以理解的理由,只是在道德层面缺了一块最重要的拼图,导致在事情表达和对外呈现上,给人以强烈情感错位。
形而上一点来说,这折射出社会治理上法治与德治统一的辩证。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准绳”以内,行政力量适当让渡,可防“用力过猛”,反倒带来超出事件本身的意外结局。比如,假若事先按正常交际、社会道义,甚至“江湖规矩”来找手表,有酬寻找、红包感谢、锦旗致谢……类似种种,会不会填上舆论中缺失的那块“拼图”?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有益的讨论,能够更加唤起社会对劳动、劳动者的尊重与关爱,也给予了城市一个典型舆情样本与更多社会治理启示。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孟子曰。
“尊重劳动,而后言他。”网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