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老北市夜市
(和平区皇寺路99号)
暮色刚浸过城市,老北市的灯笼就抢先红透了半条街。三百米长的甬道上,红灯笼串成的长廊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灰墙黛瓦上,像谁在墙上绣了片流动的晚霞。穿蓝布衫的老爷子提着鸟笼从胡同口转出来,笼里的百灵鸟突然扯开嗓子,混进炸串摊的滋滋声里,成了夜市开场的第一声序曲。
舌尖上的城郭记忆
烤冷面的铁板总在最热闹的街口泛着油光。张大姐的铁铲敲得铁板叮当响,鸡蛋液一浇下去就鼓起金黄的边,刷上蒜蓉酱时腾起的白烟里,裹着二十多年的老味道。“加俩蛋不?”她的吆喝带着浓重的沈阳腔,熟客们总爱接一句“再来把葱花”,仿佛这对话本身就是夜市的一部分。旁边卖鸡架的老李更会做生意,铁架上的鸡架烤得焦香,撒上孜然时总要故意扬高手腕,让香味飘得远些。他说自己守着这摊子三十年,从推着板车到固定摊位,看着多少毛头小子变成带娃来吃的老爸。
非遗里的活态传承
皮影戏的白布在街角支起来,老艺人正给驴皮影人上色。他手里的鬃刷蘸着丹红,在影人眼角扫出一道弧线,“这是穆桂英的眼神,得带点烈劲儿。”锣鼓声起,他手里的三根竹棍一挑,穆桂英的枪尖就在布上抖出朵朵枪花,台下的孩子们踮着脚拍手,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糖画。老艺人说这手艺传了七代,现在成了夜市里最受欢迎的玩意儿。
不远处的剪纸摊前,手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剪的“福”字总带着讲究,边角要刻上海东青纹样。有年轻姑娘要剪个生肖,手艺人总要多问一句“属啥的?想带点啥讲究不?”然后在兔子耳朵上添朵牡丹,“姑娘家戴花,吉利。”摊前的玻璃柜里摆着祖上剪的《盛京八景》,泛黄的宣纸上,故宫的角楼还沾着当年的风尘。
市井里的温情褶皱
修鞋摊的大爷总在夜市尽头支张小马扎,灯泡悬在竹竿上,照着他黢黑的手。一个穿校服的姑娘抱着帆布鞋来粘胶,大爷眯着眼、嘴里念叨“现在的孩子不爱惜鞋,想当年我闺女的鞋,补丁摞补丁还舍不得扔。”姑娘咯咯地笑,说“爷爷您比我姥爷还能讲故事。”等鞋修好,姑娘问多少钱,大爷摆摆手“给五毛就行,听个响儿。”
卖气球的阿姨推着三轮车穿梭在人群里,红的蓝的气球在头顶飘成一片彩云。看见哭闹的小孩,她总会递过去个花朵气球,“别哭啦,奶奶送你一朵花。”收摊时,她总把没卖完的气球送给路边等车的旅人,看他们惊喜的笑脸,阿姨也是满脸的笑。
夜渐深,灯笼的光柔和下来,像母亲的手轻轻搭在肩头。收摊的摊主们互相道着晚安,扫地的环卫工哼着《沈阳啊沈阳》,晚归的人手里提着刚买的焖子,塑料袋摩擦的声音在巷子里悠悠回荡。老北市的夜,从来不是喧嚣的结束,而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开始——在这里,每一缕烟火都藏着故事,每一声吆喝都连着岁月,每一张笑脸都写着,这就是沈阳,这就是生活。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