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敬晓娟 吴田波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已成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领域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不仅需要夯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实践技能,更应具备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素养,以推动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在此形势下,医学院校构建“学生干部导师—班级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为医学领域培养既具备实践能力又拥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医疗挑战和科研需求。
朋辈引领,学生干部导师制的创新实践
医学院校从本科高年级学生党员、班团干部中择优选聘学生干部导师,推行“1+1+6”网格化指导模式,即1个新生宿舍配备1名学生干部导师,每名学生干部导师指导不超过6名新生,实现新生全覆盖。学生干部导师定期深入新生宿舍,与新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难点、专业方向的选择等学业困惑问题,关注新生的宿舍关系处理等生活适应问题,提升新生专业认同感,缩短大学过渡期,降低学业预警率。学生干部导师通过政策宣讲、经验分享等方式激发新生的科研兴趣,在此基础上,组建以高年级学生干部导师为负责人、新生为成员的科研竞赛团队,显著提升新生的科研参与率。
专业导航,班级导师制的深度实施
医学院校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师资条件及学生具体情况,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班级导师原则上应满足专业对口、博士学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等条件。班级导师每月至少为学生授课一次,授课内容涵盖学科前沿、临床思维培养、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在学科前沿方面,导师会介绍医学发展趋势和当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临床思维培养方面,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职业规划方面,导师结合自身经验和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班级导师肩负着班级整体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引导重任,积极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业目标、学习计划,优化“课程学习—教学见习—临床实习”的衔接机制,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顺利过渡,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和技能的逐步提升。
校地协同,创新创业导师制的特色发展
构建“校内临床科研”与“校外专业实践”融合发展的双轨教育模式。在校内,选聘具备较强科研水平的临床医学骨干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实施年度师生科研搭档计划,综合考虑学生年级层次和专业发展需求进行团队组建。在团队中,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协助导师开展各项研究任务,产出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研课题,还能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在校外,医学院校从各地医院管理部门、卫生健康委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遴选一批校地协同育人导师,实行导师与生源地医学生一对一指导模式。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校外导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医疗行业中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拓展学生的医疗产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深入推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临床医学人才,已成为临床医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支撑。“三位一体”导师制通过系统整合三类导师资源,构建了课内外联动、校内外协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契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与需求,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应对未来医疗领域的复杂挑战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单位分别为桂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点对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4VSZ09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