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垂弧锯齿纹双耳瓮 半山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镶绿松石回纹彩陶罐 四坝文化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肋骨纹人像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博物馆藏
人头型彩陶器盖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临夏市博物馆藏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仰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旋纹尖底瓶 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黄河流域孕育出灿烂的彩陶文化。王生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霍志军 高玉洁
甘肃是我国最早制作彩陶的区域之一,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最早的彩陶年代大致相当。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颗明星,谱写了世界彩陶史上辉煌的一页。甘肃孕育了丰富的彩陶文化,历经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种类、制作水平、艺术成就都展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大地湾的彩陶文化起源到马家窑的鼎盛,再到沙井文化的结束,这既是中国彩陶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
穿越千年的彩陶之光
在甘肃彩陶发展史上,马家窑文化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遗存广泛分布在洮河流域、陇中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出土数量众多、彩陶器型多样、色彩纹饰独特,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艺术中都独树一帜,代表了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无论是在甘肃彩陶史,还是世界史前艺术史上,马家窑文化彩陶都树立起不朽的丰碑。首先,马家窑文化彩陶数量迄今出土最为丰富。考古数据显示,马家窑文化彩陶占各类陶器总量的25%—50%,随葬陶器中的彩陶占比更是高达80%。1973年在发掘甘肃广河地区66座半山时期的墓葬中共出土遗物756件,其中陶器392件,彩陶占比达90%。1981年对边家林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石器、骨器等近800件,陶器100多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马家窑文化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和专门烧制陶器的工坊,这无疑是远古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其次,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采用泥质与夹砂两种材质制作,主要由泥条盘筑结合捏塑工艺成型。根据地层堆积,可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早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型以碗、钵、盆等饮食器为主,但储藏类器型如罐、瓮、壶及尖底瓶数量逐渐增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就是旋纹双耳尖底瓶,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半山时期,碗、盆等传统器型继续存在,大型储藏器如壶、瓮、瓶、罐等逐渐成为主流。马厂阶段的彩陶器型逐渐丰富,除延续前一时期器型外,出现了单耳带鋬筒状杯、盘形豆、短颈高腹杯等新型器物。我国彩陶器型至此已基本完备,与后世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可以通过这些彩陶器型看到马家窑文化时期生产生活的发展水平。
再次,马家窑文化彩陶色彩最为绚丽。迄今发掘的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有专门制造陶器的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彩绘工艺精湛。先民在陶坯表面用特殊颜料绘制弧线图案后烧制,部分器物内壁亦施彩绘,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家窑文化彩陶色彩演变清晰: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中的彩陶多在陶器的某一部位施彩,马家窑文化彩陶则在陶器的表面通体施以彩绘,显得格外美观。
最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非常精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多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图案布局因器型设计,极富变化又和谐一体。马家窑文化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为主,旋纹与弧线纹粗犷古朴;中期出现均匀细密的弧形条纹,线条流畅灵动;晚期新增白彩辅助,纹饰趋向简化,平行条纹与旋纹组合形成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甘肃陇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尖底瓶,满绘四方连续的旋纹,如击破水面、涡点四溅,被公认是“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如此繁密精美的图案构图、纹饰彩绘,必须由发达纯熟的技术工艺水平来保证。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马家窑文化彩陶考古的重大成果,无疑大大推进了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甘肃彩陶的精神世界
陶器是代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最重要的物质创造,远古时期尚处于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的文明初期阶段。由于没有成形的文字等书面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无从得知。彩陶可谓远古先民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折射出华夏文明发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印记。
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彩陶,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批彩陶。大地湾文化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其揭示的远古先民社会组织形态与经济生活方式,与伏羲传说所反映的原始文化时代大体一致。甘谷县出土庙底沟类型的鲵鱼纹彩陶瓶,鲵鱼的头部似人面、鱼纹为鳞甲,学界多认为是“龙身人头”的伏羲氏之雏形。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器口瓶,其和蔼慈祥的面容,圆圆的腹部,周身布满的美丽纹饰,这件陶器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产物,其形象被猜测或许是最早的还没有被传说变形过的女娲本人。这些出土的彩陶使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部分程度地得到考古学实证和支持。
彩陶作为远古社会的产物,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彩陶在器型和纹饰上的变化,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先民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器型以盆、钵、碗、瓶、壶等生活用具为主。仰韶时期先民主要进行渔猎生活,鱼纹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纹饰,在距今约7000年—6000年间,鱼形纹饰展示着它们无穷的魅力,几乎每一个仰韶早期遗址中,都有鱼纹彩陶器和陶片出土。而仰韶晚期大地湾遗址中彩陶鱼纹仅发现一例,这反映出原始先民或已很少从事渔猎生活,转而从事定居的原始农业生产了。马家窑文化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农业取代狩猎占据社会主导地位。马家窑类型时期,随着人们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型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储藏器罐、瓮、壶、尖底瓶等逐渐增多。如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彩陶瓮,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陶瓮体积巨大,明显是用来盛储保存食物的。经专家估算,它能装下百斤以上的粮食,可谓原始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实物证据。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面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伏蛙游鱼、花叶蔓枝,自然会将其提炼为艺术形象,表现在原始彩陶中,从而形成色彩斑斓的彩陶纹饰。距今约6000年的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时期半坡类型彩陶纹样,主要有鱼类纹及鱼类水族动物的各种变体纹样。距今约5500年的庙底沟时期,甘肃彩陶变体鱼纹成为主要的彩陶纹样。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一座庙底沟类型早期房基中,出土了一对口径为51厘米变体鱼纹彩陶大盆,堪称庙底沟彩陶盆纹饰的代表作品之一。距今5000多年的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样中,变体鱼纹已经很少有了,被水陆两栖类的鲵鱼纹及其变体纹样取代。距今约5400—4700年马家窑类型,纹饰逐渐繁复、图案愈加精美,常见纹饰有漩涡纹、条纹、水波纹、蛙纹。从彩陶器型和纹饰的变化中可以窥探到甘肃地区远古时期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精神生活是远古先民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先民通过生产劳作,从自然界采集食物、从土地上收获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经历过的各种危险的痛苦记忆,更有对社会分化的权力的恐惧,因而对自然界产生了诸如喜悦、依赖、恐惧、敬畏等心理。此种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原始图腾信仰中,也反映在原始彩陶制作中。如临夏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马厂类型人头器型彩陶,面部造型悲苦哀愁,特别是彩绘四行泪水,形象地反映了马厂类型先民心理世界的一个侧面。又如2019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远古之光——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中,展出的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高达70厘米,器型巨大,设黑彩,纹饰绘制精美,口径上绘有人面纹。该彩陶应是部落首领表示权力和尊严地位的象征物,说明马家窑类型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社会等级划分。距今约4350年—4050年,马厂类型彩陶壶的圆圈纹中,出现了少量的肢节或肢爪纹,这些足神人纹解体而演绎出的纹样,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装饰,许多都蕴含了远古先民的信仰内涵,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彩陶表面的刻划符号
文字的成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迄今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在殷商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肯定的是,殷商以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文字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孕育、萌芽过程。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已经有“×”“+”“—”等刻画符号。2008年甘肃临洮发现一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彩陶上半部是蛙神纹饰,两侧绘有类似于飞羽的翅膀,下半部绘有很大的符号,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中国最早可识读的文字“巫”字。远古社会,“巫”是沟通人神的使者,这个黑彩人物的造型与沟通天地的巫师形象相关,或许与传说中女娲的原型存在关联。尽管该陶器上彩绘符号的文字性质尚存争议,但其构形特征对追溯汉字起源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马厂类型彩陶常见墨绘几何符号主要有“×”“+”“‖”“≈”“∈”“○”“—”等形态。这些符号多位于彩陶器物装饰空白区,可能是当时氏族标识的记号,也有可能是文字的前身。柳湾彩陶上的300余种符号引起许多文字学家的极大关注,这对破解汉字的最早起源有重要意义。
原始艺术的独特风貌
甘肃彩陶的纹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自然纹样如动物、人物、景物等,另一类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如条带、宽带、三角形、菱形、多边形、漩涡形、圆形等。这两类不同的纹饰均是远古先民在对自然界具体物象观察基础上的成果,自然纹饰是几何纹饰的基础,几何纹饰则是自然纹饰的抽象化、符号化体现。彩陶早期纹样以自然纹样居多,随着文明进步和社会复杂化发展,自然纹样逐渐向抽象的几何纹样过渡。彩陶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构成图案,又与彩陶器型之“体”融为一体,充分表达出远古先民的情感。点有大小、线有曲直、面有多种形状、体有多种造型、色有红白黑诸种颜色,如此多种因子、多种方式的图案组合变化,赋予甘肃彩陶气象万千、无比丰富的审美张力。
其中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代表,蕴含着众多神秘的社会文化信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墨色)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也是中国音乐舞蹈的开端呈现。1973年,甘青地区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内壁绘舞蹈人物3组,每组5人,令人感受到远古舞蹈强烈的节奏感。1991年,甘肃武威市发现的彩陶舞蹈纹盆,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舞蹈人物,每组9人,舞蹈人数更多。1995年,宗日遗址再次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彩绘舞蹈纹盆,内壁所绘舞蹈人物两组,分别为11人和13人,给人一种优雅的舞蹈意境。1986年,甘肃省永登县出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鼓。这些珍贵的彩陶器物成为研究中国原始歌舞和音乐起源的佐证。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彩陶艺术,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时至今日,甘肃地区彩陶仍时有考古发现。随着考古发掘出土彩陶的积累,甘肃远古彩陶研究逐渐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新的时代,甘肃彩陶及其华夏文明起源研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本文是甘肃省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讲好伏羲故事的价值意蕴、理论蕴含及实践策略”的成果之一]
下一篇:田垄上的“监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