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 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始人
2025-07-18 03:15:47
0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无尘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苗露 摄

□ 本报记者 王健生 陈雯 张海帝

盛夏时节,万物繁茂。江淮大地,创新奔涌。

安徽正以令人瞩目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如何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安徽这个曾以“煤粮钢”出名的中部省份,如今已成为观察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窗口。

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合肥、芜湖和宿州等地,在前沿魔幻的实验室,在清洁智能的生产车间,在整齐前卫的产品演示厅,触摸到安徽向“新”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劲脉动。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在蔚来先进制造新桥第二工厂内,在售的11款车型累计超过360万种配件的搭配组合供消费者选择。通过智能化系统,蔚来新桥厂区实现了整体98%自动化生产。

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2024年突破1.5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速。

“这是安徽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结果。”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介绍,近年来,安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突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以强促大,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汽车是制造业中链条最长、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如今,这里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引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形成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

汽车产业加速疾驰的同时,低空经济展翅腾飞。

芜湖市湾沚区航空小镇,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一座低空经济产业之城已拔地而起,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电科飞机是第一家落户航空小镇的整机制造企业,也是“链主”企业,在其带动下,10余年来这里集聚了200余家上下游企业。

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依靠技术自主创新、“链主”企业引领和集群规模效应,园区现已建设成国内最大的中小型飞机和无人机生产基地,通航整机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100%。去年,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

在安徽省宿州淮海智算中心国产昇腾算力区,DeepSeek-R1大模型完成昇腾910ProB的深度适配。“目前已实现‘国产模型+国产算力+国产云服务全链条整合’,并接入国家级平台中国算力网OpenI启智社区。”云都(宿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指着监控屏上的运行数据说,该模型已接入中国算力网,服务宿州学院教学、客服等场景。

宿州,正以坚实算力底座,托举千行百业的数字未来。从2011年布局云计算,到如今超算、通算、智算“三箭齐发”,宿州这座皖北城市正用“中国云都”的新名片,展现出战略赋能安徽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好突破。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43.6%,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在安徽,“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调侃语。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正悄然重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量子科技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

合肥是中国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培育集聚企业91家,居全国首位。《2023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全国首位。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介绍,合肥正试点建设“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下一步,合肥将加大资金、人才、场景、产业园区等全要素全周期服务,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拓展“量子+”场景示范应用;构建以“量子大道”为中轴线的量子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集聚量子信息企业超150家,将量子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基础创新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100”。从“九章”系列、“祖冲之号”到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再到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安徽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中,既不断求解“从0到1”,更努力探索“从1到100”的路径。

这个路径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一方面,政府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梯子、建平台,推动创新团队、成果走出实验室,寻找市场和应用场景,成就量子大道、中安创谷等“创新转化单元”;另一方面,聚焦地方发展痛点和市场最急需技术,政府反向引导产业链寻找创新链,共建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

安徽通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科研活动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相向而行,让创新产品在呼应市场需求中诞生、立项、迭代、量产。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安徽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科学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统筹开展技术创新、场景开发、示范推广和规模应用及政策机制先行先试。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位于安徽中部的铜陵,新中国首个铜工业基地建于此。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阵痛,铜陵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含绿量。

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一卷直径仅0.018毫米的漆包线正在高速缠绕。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秦兵介绍,这款漆包线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20粗细,却能承受300℃高温和3万伏电压,可满足汽车电机、消防排烟风道电机需求。目前,铜陵精达生产的产品已从传统家电延伸至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核聚变、磁悬浮列车等新兴领域。

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经过炉渣缓冷、破碎筛分等处理工序,实现废渣回收再利用。“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我们每年回收铜金属量达1.43万吨,资源量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规模。”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总经理文燕说。

安徽制造业的跃升,不仅体现在“量”的增长,更在于“质”的提升,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转型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安徽宣城。

智能悬架系统、智能底盘系统、密封系统……走进位于宣城市宁国市的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类供给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的零部件琳琅满目。

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鼎集团,从“敲敲打打”的小作坊做起,现已成为年营收超300亿元、拥有下属企业130余家、员工2.8万人的“巨无霸”。

在蚌埠经开区,坐落着国内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在这里,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蚌埠造”关键产品,为神舟飞船成功升空保驾护航。这背后,是400余件发明专利的技术支撑,以及国际先进工艺平台的坚实保障。

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基石”。安徽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煤电、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对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的“枯枝烂叶”该剪的剪,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嫁接修复”,通过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发出“新芽”。

今天的安徽,正在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崭新台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的滋养。

据安徽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起,安徽连续5年由省财政出资,组建5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组建子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利用基金的力量筛选、挖掘、招引优质企业和团队。

率先实施科技攻关“零基预算”改革,单个项目支持力度平均提升4.7倍。2024年企业牵头和参与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数量和资金占比均达到80%以上,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安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创新领域未来产业、八大优质高效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图强,安徽正在奋力书写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市北高新7月17日获融资买入1... 7月17日,市北高新跌2.91%,成交额14.37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市北高新获融资买入额1.5...
7月17日港股央企红利ETF(... 7月17日,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跌0.77%,成交额1.87亿元。当日份额增加200....
7月17日机器人ETF嘉实(1... 7月17日,机器人ETF嘉实(159526)涨1.26%,成交额3248.79万元。当日份额减少30...
大名城7月17日获融资买入18... 7月17日,大名城跌0.31%,成交额3885.03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大名城获融资买入额188...
国金证券7月17日获融资买入7... 7月17日,国金证券涨0.75%,成交额5.20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国金证券获融资买入额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