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7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稳步迈进。这一成就的取得,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正站在知识产权带来的新机遇潮头,蓄势待发。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愈发彰显其关键价值,对民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它不仅是企业创新成果的“护盾”,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硬通货”。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让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得以稳固,创新热情得到极大激发。众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在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后,能够通过专利申请等手段,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独特优势,避免创新成果被轻易模仿、窃取,为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拓展市场筑牢根基。
回顾“十四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系列务实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方面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底,124家国家级相关中心建成,备案创新主体超19.3万家,其中75%以上为民营企业。这些中心将知识产权维权案件办理周期大幅缩短至平均2周以内,还提供专利预审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布局专利。这对于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以某智能硬件民营企业为例,其研发的新型智能穿戴设备在推向市场前,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快速获得专利授权,在竞争对手尚未反应过来时,便抢占了市场先机,迅速打开销售局面。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同样成效显著。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切实帮助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以往,轻资产的民营企业因缺乏抵押物,在融资路上困难重重。如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让企业手中的专利、商标等“变废为宝”。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6500亿元,有力支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大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设80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为企业提供海外维权指导、组织专题培训,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这一举措让不少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更有底气。如一家通信设备制造民营企业,在遭遇海外专利侵权诉讼时,通过分中心的专业指导,成功应对诉讼,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稳固了海外市场份额。
未来,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专利布局。政府部门需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民营企业借助知识产权的东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