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寇佳丽
近日,湖南、青海、河南等多地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旨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例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消息显示,7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十项工作任务,致力于构建“有事不撒手、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难事不放手”政商新生态。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聚焦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为市场经济顺利运行、企业量质双增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制度框架,从而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信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支撑地方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软实力。从本轮举措看,多地新政从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到加强招投标全链条监管,几乎涵盖了企业培育的各个环节。其中,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加强人才住房保障两个新趋势广受关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是地方相关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的必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与发展痛点的基础上,数字技术的全天候“恒温”服务能力可以高效应对多种涉企场景,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与此同时,多地将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安居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好人才住房保障工作,才能更好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为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创造良好条件。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多地以创新举措多维度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夯实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软实力,是我国营商环境建设从“单一服务升级”向“整体生态构建”转型的具体表现。
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各地各部门都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另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2025年1月份至3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
谈及今后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努力方向,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将已有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尤其是惠企政策;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流合作;三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破除不利于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为国际经贸规则的新一轮重塑注入“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