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晓曙,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从宏观数据看,我国经济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十四五”的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2025年1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亦实现了4.9%的增长。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仍有上升空间。
无论国有经济部门还是私营经济部门,在经济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与角色。比如,国有经济部门承担经济的“稳”,私有经济部门承担经济的“活”;国有经济部门主要承担经济的安全,私有经济部门主要承担经济的发展。
一、新特征:增速K型分化
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大盘和底盘,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民营经济对大多数微观主体的感受有直接影响。
2023年、2024年,国有部门投资增速分别为6.4%和5.7%;2025年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0%,国有控股投资仍达到5.9%的增速。
二、新现象:资源配置有待提升
投资回报率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
一般说来,投资回报率高,则投资旺盛。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发挥“稳增长”的作用。国有企业主要聚焦能源、通信、交通、军工等自然垄断领域,许多投资大、收益薄、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国防科技、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建设都是国有企业承担的。当前国有企业投资较高速度地增长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需求增长,有效支撑了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当前,要真正解决供需结构适配性有待提升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力量,调整供给端的产能结构,增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性。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力量,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规模与产业结构,是供给需求平衡的关键推动者。供需再平衡就是要通过优化供给端要素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供给质量,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三、新出路:角色回归
在发力稳增长的同时,激发、壮大市场化力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中九成是民营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信心指数总体折射出民营企业的发展境况。
那么,如何激发市场力量呢?笔者认为,一是持续优化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扎实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要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使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范围不断扩大等;三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避免如盲目追风口、上项目,导致重复建设、产能增加等。
激发市场力量的核心在于要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现新市场、创造新需求,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