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随着钻机轰鸣,导向钻头精准完成路径引导,逐级扩孔成型通道,聚乙烯管道稳步回拖敷设,顺利抵达工作井,标志着中交三航局承建的益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益阳大道顶拉管施工顺利贯通,现场人员欢呼雀跃,一场老城的“动脉”手术在益阳城区内全面铺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益阳,素有“银城”的美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多,让这座老城的地下管网不堪重负,汛期间“水漫金山”成了城市的常态,“动脉”改造迫在眉睫。
可怎样打通“新动脉”,一时间难住了项目团队。项目覆盖了20余条城区干道,建设近50千米的雨污水管道,要穿越燃气管线、供水管线、供电管线、国防光缆、通信光缆等多条重要管线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下迷宫。
施工人员根据物探单位提供的物探成果,从非主干道部分进行地面开挖作业,可突然挖断的水管,让项目团队措手不及。在完成现场处理后,项目总工姚必祥立马叫停现场施工,并召集人员集中研讨。
“当前明挖段,已出现和物探成果不符合的情况,等到在主干道进行顶管施工时,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姚必祥说道。为了顺利穿越地下迷宫,项目团队对沿线管线进行详细排查,要求地勘队伍进行钻探,对照现场与图纸资料互相校核验证,形成了最新的、更加精密的地下管网图,为地下施工提供精准导航。
“点多面广是市政项目最显著的特征。除此以外,交通压力和施工噪音,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难题。”提及建设内容,姚必祥依旧倍感压力,开工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不断涌现。
明挖法虽然可以直观地看清地下管线情况,可面对沿线建筑物多、路面车流大、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明挖法并不是最优选。
结合项目的特点,团队在进场前期制定了眀挖和顶管施工相结合的方法,在非主干道和地下管线复杂、管线年限较长的区域采用明挖法施工;在城区中心则采取不开挖或者少开挖路面情况下埋设管道的顶管施工,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双管齐下既能应对老城区地下复杂情况,又能保证经济效益。
然而,顶管施工也不是一帆风顺。摸清地下脉络,是进行顶管施工的先决条件。项目顶管施工距离总长达23公里,部分路段管径超3米,是益阳最大管径的顶管工程之一。一旦出现不明管线或顶管顶进方向偏离现象,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障“大动脉”安全、畅通,项目部多次结合图纸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听证会,合理优化施工方案、细化施工工序和各项应急预案,并组织成立外联部专门协调对接相关负责部门,了解地下网线情况,及时响应相关部门需求。
最终,项目团队将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燃气管线、国防电缆等一一进行了转移和保护。两台直径分别为2.9米和3.38米的大型顶管机全速前进,开始了老城焕新的“手术”。
这种新型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顶进管道周围的土体扰动,最大限度减小路面沉降风险,以小窗口替代大开挖,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交通、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减少了噪音和扬尘污染,在施工近一年的时间里项目部未收到一条投诉信息。
“明暗”结合,三航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为益阳打通一条条地下“动脉”。随着新建管线与泵站连接,益阳这座城市的雨污水开始了新的循环,老城焕发新生机,再也不见“水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