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化新网)
7月1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现场,人头攒动,一派蓬勃气象。机器人起舞、大模型高效推演、智能监测系统精准预警,琳琅满目的智能化产品竞相登场;生物基材料、绿色肥料、环保制冷剂等低碳产品竞相争“绿”。置身其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化工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迈向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未来。
化工行业上演“智能革命”
展会入口,昆仑润滑品牌形象“润润”玩偶与两位人形机器人整齐划一的舞姿,瞬间吸引了众多目光。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销售部王择君解释道:“机器人能流畅地进行这些动作和润滑油密切相关,比如其‘关节’处加了润滑脂,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昆仑液压油、齿轮油、金属加工液等产品。”
在昆仑大模型展台,中石油(北京)数智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进行操作演示:“这是我们推出的首个橡胶领域的昆仑大模型,它融合了实验工艺、仿真模拟及海量文献数据,能够根据特定性能需求,精准设计分子结构和预测配方性能,提升研发效率。”
华为展台的大屏幕则聚焦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的深度应用。华为化工建材军团专家介绍了煤气化工艺优化领域的案例:“基于华为预测大模型能力训练出的煤气化实时在线优化(RTO)模型能精确模拟预测气化炉炉温、渣层厚度及渣黏度等关键参数,保障生产深度优化与稳定。”该方案已在云南云天化大为制氨有限公司应用,并实现了比煤耗降低1.33%,年节煤9100吨。
川仪股份展台则展示了“设备健康卫士”——设备状态监测诊断系统。据该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运用应力波、振动监测等先进技术,如同计算机控制的“听诊器”,能在设备机械故障被传统手段发现前,对其健康状况进行早期监测诊断,及时预警劣化趋势。
中国石化展台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则可以大幅提升石化行业安全巡检效率。据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管孝瑞介绍:“这台机器人的‘左眼’是用来进行红外成像大范围泄漏监测,‘右眼’是用来进行仪表读表、测温、早期火焰识别,‘嘴巴’可以进行声音异常成像监测与可视化定位,而‘身体’则可以进行微纳传感微小泄漏走航监测。”
从灵动机器人到强大的工业模型,“智慧化”正深度融入化工行业创新的血脉。
低碳路径引领新未来
生物化工凭借其低碳排放、低能耗、易降解等优势,成为化工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在盛通聚源展台上,由生物基聚碳酸酯(PC)制成的透明手机壳、护目镜、VR眼镜等产品颇具特色。濮阳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骆兰兰手持一瓶透明PC颗粒介绍道:“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生物基PC材料,其核心技术在于引入独特的双呋喃环结构,使光学性能和耐候性等关键指标超越传统双酚A型PC,更以不含双酚A的先天优势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等领域,目前,已建成投产国内首套5000吨/年生物基PC装置。”
展区一角,手指柠檬、人心果等四棵热带树在富岛聚氨锌复合肥等产品的滋养下硕果累累,这是在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品。值得一提的是,其核心产品尿素是以富二氧化碳天然气为原料。中国海油化学营销公司正高级农艺师曲均峰表示:“我们设计了年产能132万吨大颗粒尿素和140万吨甲醇生产线,每年可消纳富二氧化碳天然气达35亿立方米。”该公司资深工程师李如金补充道:“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富碳天然气消纳路径,建成富二氧化碳天然气干重整制合成气、富二氧化碳合成气制甲醇工业侧线中试装置等,实现了富碳天然气的资源化利用。”
在巨化集团展台,一台浸没在冷却液中的服务器吸引了记者。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是其研发的浸没式冷却液,主要成分为全氟聚醚。该技术攻克了单相浸没式液冷材料分子设计及规模化制备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核心材料、关键装备、变革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目前已建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商用直接浸没液冷数据中心。
奥塞尔展区墙上,五颜六色的再生塑料颗粒格外醒目,它们是由废弃汽车尾灯等塑料回收制成。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分选、破碎、清洗、造粒等工序,我们将废弃塑料转化为再生PC粒子,重新应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高端照明等领域。”
在化工过程能源消耗结构中,分离占据80%,尤其是高纯化学品的分离面临着能耗高、技术难度大的瓶颈。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熔融结晶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低能耗得到高纯化合物。该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精馏与熔融结晶技术耦合,通过固液两相平衡和热能的高效利用,实现混合物组分的高效分离与提纯,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从精准的智能监测到高效的低碳工艺,从创新的生物基材料到闭环的资源再利用,展会里涌动的“绿”“智”浪潮,正是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