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2025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员——前沿交叉科学学院迎来首批学生。作为国科大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的“学科特区”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特区”,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旨在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急需急缺领域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展之路。
近日,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夏令营开营,院长郭田德表示,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范式转变的历史节点,青年学子既肩负着时代的期待,也拥有定义未来的机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研究范式出现转换的时代青年,面对着国家重大需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通信、生命科学……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复杂系统的问题,需要超越单一学科局限的整体思维。创新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不同领域智慧的创造性融合;不再是个别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群体多元思维的协同共生。
郭田德
定向博士培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中国科学院从2024年开始部署“一特区 两工程”战略,其中一个工程就是急需紧缺领域博士培养工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紧密围绕科研攻关和产业一线需求,以超常规方式培养一批能迅速投身于重大科技任务或产业创新一线的高质量急需紧缺人才。
为实施急需紧缺领域博士培养工程,中国科学院大学去年成立了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学院成立时就提出,一要打破学科壁垒深度融合;二要所有的学生必须是依托国家重大任务,项目制培养模式;三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要从就业倒推招生培养。我们会规划学生就业以后做什么,然后倒推回来,我们应该怎么招生、怎么培养、怎么给大家建立评价标准,所以这是一套全新的培养机制。
去年我们招生是两个方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今年我们增加了两个方向——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我们希望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通过定向博士培养突破技术封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四个领域实际上是中国科学院的四大行动计划,或者说是中国科技未来的四大行动计划。
重塑人才培养结构,建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养新机制
正是因为围绕着这四大行动计划,我们要进行超常规的人才培养。首先要重塑人才培养的结构,改变传统学科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才是根本的问题。
那么急需紧缺领域人才超常规培养要怎么培养?它的标准是什么?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像以往传统的学科导向培养模式是成熟的,已经实施多年。我们这个培养模式还在开始阶段。
超常规的含义也有很多,包括任务导向、问题驱动,包括培养年限、研究团队。我们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徒弟的形式,我们是导师组带学生组,还配备学院导师,一个交叉学科组来开发研究。包括博士毕业的标准都跟以往不一样,成果多样化,不一定是发表论文,也不一定是一个人写一篇博士论文。总而言之,这些我们都会尝试创新。
大家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时代,做出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一定要掌握问题导向的思维罗盘,重大科技任务牵引问题导向。有了问题再去找工具,去制造工具或者从各个学科工具箱里选取合适的工具。这种问题导向思维使交叉学科青年成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天然人选,你们能够看到单一学科专家看不到的问题全貌,找到传统思路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主动拆除知识围墙,群体多元思维协同共生
我们一再强调交叉。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实际上都不是单一学科,都涉及了多个学科交叉。任何一个学科,以后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不可能回避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重大创新,必须要有交叉学科。
因此,应该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思维,要主动拆除知识的围墙。当人工智能专家学习认知心理学,当生物学家研究算法原理,当建筑师钻研生态学,魔法般的反应就此产生。
这些交叉实际上是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反应,不是1+1=2,而是1+1大于2甚至大于100。大脑如同一个巨大的思维实验室,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其中碰撞、融合、嬗变,最终结晶为改变世界的创意。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催生了类脑计算,材料学与生物学的联姻孕育了仿生材料。现在很多学科,甚至绝大多数学科都会跟AI密切相关,用AI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我们说AI for science催生了无限可能,这些突破无不源于跨越边界的勇气。
但是,跨界探索是非常不容易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评价标准。当这些不同的范式在一个人的思维中相遇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剧烈的认知摩擦。这种冲突虽然痛苦,却也是创新的温床。
正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言,科学革命往往发生在范式转换的时刻。现在这个时代刚好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时代,我们前面有四个科学范式,科学研究范式刚开始叫实验范式,第二个叫做理论范式,第三个叫计算范式,第四个叫数据范式。最近不到十年的时间出现了第五个研究范式,就是人工智能范式。现在是范式转换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往往是科技革命发生的时刻。
我们现在站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未来这十年是关键时期。而交叉学科青年的视野甚至将决定未来的可能性边界。真正的交叉学科思维是“T型人才”,既有某一领域的专业深度,又有广泛的知识涉猎。既要有深度, 又要有广度。这个广度是不同学科的广度。当你们真正成才的时候,你们将重新定义创新本身,创新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不同领域智慧的创造性融合;不再是个别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群体多元思维的协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