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成长不仅要有家长的参与,更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协同。在浦东新区召开的妇女儿童发展“十五五”规划市民圆桌会上,中学生、三孩妈妈、精卫中心医生、律师、社会组织、高校教授等从不同视角展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考与期盼。
我是一名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我们既受益于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也面临数字设备使用缺乏科学指导、数字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
建议:建立完善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将与数字化紧密相关的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甄别和应用能力,助力青少年科学、规范地开展数字化学习。积极探索并构建符合青少年需求与特质的集学习、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教育平台,依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及年龄层次,进行分类设置与管理,营造健康、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加强网络数字内容监管,构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编制家庭指导手册、开发家长监管App等方式,为家庭数字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建议人 沈唐宁
我是精神科医生,在与前来就诊求助的青少年及家长接触中发现,不少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对患病孩子的行为表现,错误认识为调皮捣蛋,从而施行“棍棒教育”,不但不利于情况改善,还会拖延治疗时机。
建议: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强化家庭关系中的父母功能,重视家教家风建设,对父母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普及。例如,学校和医疗机构提供家庭治疗培训,增加家庭咨询、家庭治疗等专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医”四方协同的防治体系建设,以家庭为抓手,学校为基地,医院为关键,社会为力量,对家长、教师、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科普和心理危机急救知识,共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建议人 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