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BUG》栏目 周文猛
近日有消息称,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可能离职。
有接近百川智能高层人士向《BUG》栏目透露:“在今年6月,谢剑要离职的事儿在圈内小范围就传开了”。截至发稿,百川智能及谢剑均未回应。
短短8个月,百川智能的高官们突然全走了——目前已确认的是2位联合创始人和1位合伙人离开,另有两位技术联创处在离职风波中。
如今在王小川身边,剩下的联创只有茹立云,他似乎快成“光杆司令”了。百川智能成立仅2年3个月,如今的官网仍展示着他的一句话——“我最动心的是,能和一群有理想的人,用极致的技术驱动创造出颠覆性的智能产品。”
那么,那些“有理想”的创业元老,为何纷纷弃他而去?
高官们:要么已离职,要么离职中
早在2024年12月,时任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被曝离职。随后,百川智能方面对外确认了这一事实。
作为王小川搜狗时期的老搭档,洪涛在搜狗时曾担任首席营销官(CMO)一职,是王小川最为信任的商业伙伴。自此开始,王小川的联合创始人们,开始纷纷撤退。
今年3月,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离职。与此同时,联合创始人、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也被曝即将离职。截至目前,百川智能已不再回应高管离职事宜。不过在陈炜鹏的个人朋友圈,今年3月份后确实没有发过一条关于百川智能的消息。
《BUG》栏目了解到,在百川智能内部,陈炜鹏与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是公司内部级别最高的两位技术联创。其中,陈炜鹏主要负责模型训练部分,谢剑主要负责后训练(强化学习等)部分。如果陈炜鹏和谢剑离职消息属实,这意味着百川智能将失去最核心的两个技术高管。
而在此之前,《BUG》栏目还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百川智能商业合伙人、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也已经从百川智能离职并加入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目前,邓江从百川智能离职并加入其他公司的消息也已经得到官方确认。
粗算下来,在过去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百川智能已经有三位联合创始人已经离职,另外还有两位技术联合创始人即将离职。
投资人:最大问题是人才密度不足
王小川为何留不住创业元老?这其中有人事问题,也有业务无法匹配的隐患。
一位曾投资过多家“AI六小虎”的硬科技投资人,在分析百川智能商业模式时表示:“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密度不够,他们团队的人员多来自搜狗时期的创业伙伴,但搜索技术与现在AI 2.0时代大模型需要的能力要求是不一致的,之前团队的关系复用多了,反而会受到限制。”
尤其是伴随着DeepSeek爆火出圈,直接打破了外界乃至于投资人对于AI基础模型的信仰,进而直接冲击到了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AI六小虎”企业的发展,迫使其不得不进行新的业务调整。
今年3月,百川智能曾主动对金融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开始集中资源聚焦医疗,这是公司推进业务转型的一大关键举措。这意味着,百川智能的业务重心发生了转移。此后,公司多位联合创始人撤离,或多或少都与“公司战略方向不一致”有关。
王小川的战略转型有错吗?
然而,聚焦医疗领域,并不意味着百川智能能够一帆风顺。
一位AI+医疗领域上市公司创始人在与《BUG》栏目沟通中直言:“医疗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可能一款新药的研发就需要近十年的研发、验证测试,一些医疗器械、软件证书的发放周期也非常长,在获得证书或相关认可之前想要进行商业变现极难,转型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耐力、定力以及长期的资金支持,都将成为衡量其能否走下去的关键。”
此外,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在To B领域,AI+医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信任,或者说是基于信任的利益分配,因为做AI+医疗的AI企业往往只是掌握了诸如大模型等技术,却缺乏应用的场景和数据,但对于拥有数据的医院而言,他们既要提供数据,同时也要提供资金进行付费,这就涉及谁占据主导权的问题。”
他指出,“一家医疗机构,往往拥有选择多家模型合作伙伴的主动权,如果利益分配不好,往往又会陷入AI 1.0时代做定制化开发的境地——医院不愿意开放数据给AI企业,AI企业也无法将合作机构的数据整合到自身平台上,最后只能走定制化开发路线,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
“如果医院把数据给AI企业,企业训练出来模型后医院还得付费来用,结果出了问题还需要医院承担责任,谁愿意去用?这注定是一条艰难而久远的道路”,在他看来,步入DeepSeek后冲击时代,国内AI模型企业的出路,要么是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做垂直领域的应用落地,积攒数据优势缓慢发展。要么真正把成本、性能做到比肩国际水平,进而提供API服务,但这条路目前资金和场景能力更为雄厚的豆包、通义等大厂派AI会更有优势。
百川智能聚焦AI+医疗的道路或许是正确的,但能否在这一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能否赢得商业回报?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