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出:“品类管理”是经营视角从卖方切换到买方时,零售商必不可少的重要解法。
这是因为,品类管理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为品牌与渠道勾勒出共同的目标,使二者从零和博弈变为相互协作;同时,品类的再组合,也驱动着零售行业的业态创新。
图片来源:pixabay对渠道而言,“先赢下一个品类”,就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一条确定性的路径。
然而,经营重心的转变,也对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费洞察、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配套的组织能力,每个问题可能都是横在零售商变革路上的拦路虎。
那么,渠道如何借助“品类合伙人”的行业新角色完成品类突破?在品类语境下,品牌与渠道的合作还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品类突破,解读零售变革中的新趋势与新角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赢下一个品类”,如何排兵布阵?
品类管理的核心原则是:你必须清楚每一个品类中各个商品的角色定位。就像踢足球,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各司其职,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如果一个商品对品类没有价值,那就不该上架。
足球战术里,采取4-4-2还是4-2-3-1,需要综合考虑对手阵容特点、自己球队情况、当前战术目标等方面;同理,要做好一个品类,也需要综合以下三个视角。
1)竞争视角。它强调的是:我在与竞争对手比较时,如何在某一品类上做到最强。让消费者一想到购买某类商品时,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我这个品牌或门店。
例如,钱大妈的口号是“不卖隔夜肉”,希望成为消费者买猪肉时的第一首选;新佳宜抓住二三线城市对低温鲜奶的需求,率先切入,成为湖南地区低温鲜奶销售的最大渠道,也占领了消费者购买鲜奶的目的地心智。
2)消费者视角。在消费多元分层的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本质是一个量化的决策树。
以吃饭为例,按时间可以分成早中晚的正餐以及下午茶/夜宵的加餐,按地点分为在家吃、在学校吃和在公司吃,吃饭的目的可能是充饥、减脂或补充营养,不同的生活方式则将食物区分为“咖啡+贝果”或是“豆浆+包子”等。在决策树上,每一层都构成一个决策节点,发散数个可能性。
“品类”不是零售商拍脑门形成的,而是严格按照消费者的决策树规划而成的。它要求零售商深入洞察消费场景,并始终关注消费者在这一决策分支上的需求是否能被满足。
3)制造视角。在越来越多的品类中,制造端的能力和工艺,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差异化表达,这也是零售向“制造型零售”转变的关键基础。
总结来说,一个商品既要符合竞争视角中的定位,承担关键品类角色;又要契合消费者视角,满足真实需求;同时在制造视角中也要具备成本、产能或技术的优势。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具备竞争力,才能真正获得市场成功。
因此,这种解法必然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整合资源、能力与认知,才能真正落地。
我们看到,从去年开始,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向了“存量竞争”,原本的品牌主导语境,正在被“零售绝对主导”的语境所替代。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强调自有品牌商品,甚至提出全面自有品牌化。
佳宜鲜奶、711椰子水图片来源:小红书@孙赜、7ELEVEN陕西
然而,做出好商品需要更综合的能力,而现阶段的零售商在产品开发、品类运营以及生产制造等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因此依然需要品牌的助力。二者不应是谈判桌上的对手,而是产品开发中的合作者。
从品牌商到“品类合伙人”
那么,在零售商占据主导权的零供关系中,品牌与渠道的合作模式还有哪些新的想象力?
我们观察到,一些品牌商正在从品类管理的角度,以一种“类服务商”的形态,向渠道商提供“品类解决方案”,为渠道赋能流量、赋能产品、赋能营销。我们称之为“品类合伙人”。
这些企业大多由C端品牌转型而来,不仅具备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也意识到和渠道协同的重要性,成为了零售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我们以两个品牌为例。
第一个例子是“皇家小虎”。它最早做C端电商起家,主打标准化、高复购的冻品类商品,比如蛋挞皮、煎包和烤肠。
从去年起,皇家小虎把业务重心转向了B端市场。最初,他们只是把产品当做普通冷冻食品放在冰柜里。但是,对于冻品这类高标准化的产品而言,餐饮和零售的界限日益模糊,在线下小店中,冻品最有效的售卖形式其实更接近现制餐饮场景。
于是,皇家小虎改用了“热柜热销”的餐饮模式——在收银台旁摆出热气腾腾的新鲜蛋挞,搭配“9块9六个”的诱人价格,大大提升了销售。
由此,皇家小虎与渠道方开始了密切合作,打造类餐饮化的商品模型。比起传统工厂品牌或纯To B品牌,皇家小虎更懂得流量运营和用户心智,也拥有更成熟的冷链配送能力。从蛋挞配方、打样试验,到如何定价、做促销、设计海报、布置展示,每个环节都由品牌牵头,渠道配合,共同探索蛋挞品类的解决方案。
最终,这种模式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比如,新佳宜的一家门店里,蛋挞单日最高销量超过了2000个;而在贵州某便利店,这个数字甚至飙到了5000个,店里一口气用了10台烤炉轮番制作,场面非常壮观。
图片来源:小红书@孙赜第二个例子是咖啡品牌Nowwa(挪瓦咖啡)。
Nowwa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早期以线上咖啡外卖为主;后来为建立品牌心智,聚焦二三线城市开出连锁独立门店;现在,Nowwa的模式愈发灵活,在便利店内开设“店中店”,提供从设备到营销方案的全方位咖啡解决方案。
咖啡品类一直是便利店尝试引进的重点,但是真正能把咖啡卖出规模的门店并不多。究其原因,线上外卖是现制饮品的重要渠道,但传统零售渠道并不具备线上流量运营和产品定义的能力。
Nowwa的店中店模式,相当于一个外挂线上渠道和外挂咖啡产品研发,又叠加了“专业咖啡品牌”的消费心智,从而为零售渠道提供了一个高利润品类的突破路径。目前,Nowwa店中店为便利店贡献的流水仅次于烟草品类。
图片来源:小红书@安徽中商罗森在这两个案例中,品牌从原本的“面向消费者”转向“为渠道赋能”,以具备研发、制造和供应链能力的合伙人角色,为渠道商提供成熟、可复制、带动销量的单品。这类角色在当前渠道转型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启承观点
随着零售业向品类经营转型,市场正涌现出一类新角色——品类合伙人。他们专注于从以下四个关键维度为渠道创造价值:
制造优势:以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与标准化生产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实现极致的成本控制。
产品定义:精准洞察消费场景,重新定义产品的销售模式与消费体验。
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认知度,快速建立消费者信任与偏好。
流量创造:结合线上运营与线下场景,主动吸引与激活消费者需求。
对于渠道而言,在能力建设不完备的阶段,需要更多借力品牌;对于品牌而言,需要及时转换视角,真正思考如何为下游渠道带来解决方案(例如灌流量、引新客、提频次等),才能在变革中争取或是保持市场份额。
当下,品类合伙人仍然是稀缺物种,双方要珍惜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文中未标注来源图片出处:公众号@启承资本
来源:启承资本(ID:genbrid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