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穿白大褂的村医竟成了假药贩子。”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村医销售假药案中,本应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却利用职业便利贩卖假药,严重危害群众用药安全。
这起案件暴露了基层药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近日,当地检察机关联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通过“个案破题、制度固化”的创新路径,推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无缝对接,形成“刑事打击+行政监管+公益诉讼”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蒲某龙、蒲某毕均为平塘县村医,2021年至2023年间,二人通过社交账号购买无合法手续的“甲茸壮骨通痹胶囊”“复方川羚定喘胶囊”,利用村民对“赤脚医生”的信任,向周边群众推销。他们将假药销售网络扩展至其他村医,形成“村医—患者”的销售链条。经鉴定,涉案药品均为假药,而5名村医通过贩卖假药非法获利52元到1万余元不等。
“村医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本应是药品安全的守门人,却因逐利沦为售假者。”承办检察官指出,医务人员利用职业便利售假,不仅直接危害患者健康,更严重破坏基层群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
2024年3月,平塘县人民检察院对其中2名主犯提起公诉,对3名犯罪情节轻微的村医作出不起诉决定。刑事检察部门同步将案件移送行政检察部门审查。经核实,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3名被不起诉人虽免于刑事处罚,但仍需接受行政处罚。根据《人民检察院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指引》,平塘县检察院向市场监管局制发《检察意见书》,建议对3人销售假药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2024年7月,平塘县市场监管局对3名村医作出没收药品、违法所得并处罚金的行政处罚(涉及金额共计4.5万余元)。
该案的办理并未止步于行政处罚阶段。平塘县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与公益诉讼部门协同联动,由公益诉讼部门对该案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判决生效后,蒲某龙、蒲某毕一次性支付惩罚性赔偿金人民币5万多元。同时,针对卫生健康部门暴露出的监管漏洞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指出其对乡村医生药品使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平塘县卫生健康局迅速响应,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对全县乡村医生执业情况开展全覆盖排查,重点核查药品采购渠道合法性、储存条件规范性等关键环节;并将药品安全管理纳入村医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村民监督举报信息化平台等举措,切实筑牢了基层药品安全监管防线。
“这起案件给基层治理提了个醒:特殊职业群体的违法犯罪,需要更精准的监管触角。”承办检察官说,通过此案,村医需定期上报药品采购记录,监管部门加强动态巡查,村民可通过平台实时反馈,让“白大褂”真正成为群众用药安全的“防护衣”。
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不仅实现了“罚当其责”的个案正义,更直接推动建立平塘县行刑反向衔接联席会议制度。2025年7月4日,平塘县检察院联合公安局、卫健局、市场监管局共同印发《行刑反向衔接联席会议制度(试行)》,通过固定建立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执法机制等,从信息联通、工作联动、人员联合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作配合,助推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提质增效,将个案中的协作经验固化为长效制度。
办案检察官介绍,过去存在“刑事不诉、行政失管”的真空地带,现在通过开展行刑反向衔接工作,确保违法行为得到连贯处理,同时防止“以罚代刑”或“非刑即罚”的极端现象,真正实现了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行刑反向衔接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的建立,凝聚了各行政单位的共识,将惩治成果转化为预防成果,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社会治理效果。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王家梁,胡特旗,彭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