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覃皓珺
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则难在深入浅出。如何令自古流传的文脉,更容易被当代人理解和接受?近期,笔者从崔岱远的新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读出了某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以看似平凡的行文让人读来轻松,其实不易。崔岱远新作中一系列千字左右的短文妙趣横生,辅以精美插图,将自古以来的习俗、规矩,在读者心中潜移默化。那些“说不太清楚的老传统”,不再是模棱两可的生硬教诲,而是化作寓教于乐的阅读体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予读者“慢下来”的心灵滋养。究其原因,在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趣味感,兼具让日常问题于书中解惑的实用性。比如,作者烹入“家里家外”“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时节天性”的人间烟火,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让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世界的种种道理在日常中焕发新生、启迪智慧。
有久久为功的积累,才能游刃有余地转化。相较于部分“心灵鸡汤”式的创作者,崔岱远既是笔耕不辍的作家,也是探索生活的“杂家”、耕耘讲坛的师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令他深谙道在日用的真谛,善于以文章为妙方,解答当下人的困惑。在此书中,面对难以处理的工作与家庭关系,或可从“家里家外”章节怒怨不迁的讲解中寻找情绪出口,再从“待人接物”章节里领悟真挚笑意、人情往来的真意。那些娓娓道来的话语,与每个人现实处境中的起伏生发共鸣,汇聚为生命的山峦与波涛,其中蕴含的生机与力量,源自书本又回归于生活。
书中,每篇短文末尾标明的国学经典引用,既是点睛之笔,又如读后习题。这些引述并非掉书袋式地卖弄,而是将文化种子从纸页植入心灵的方式。当《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文言,被转化为“少喝大酒、少熬夜,少生闷气、少发火,总之,少糟蹋自己,这才符合今天的语境”这样生动的表达,传统的义理不仅更接地气、更易传播,也更能引发读者对生活方式的思考,提升深入学习国学经典的自驱力。
能读得入心入情,才算一本好书。待客之礼、饮食之道、节气智慧,本就是全人类共通的生活经验。化繁为简的生活化解读,以生活场景生发文化哲思,让这本书更易读。书中每个部分既是独立单元,文本之间又文脉相通,再结合生动的场景叙事、幽默的京味表达,天然契合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这样的作品,为短视频二次创作、社交媒体自主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有利于翻译出海时降低国外读者的理解门槛,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再添新章。
真正让人感同身受的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宏愿,而是踏踏实实写给想好好过日子的平凡人。它在赋予平凡生活不凡感受的同时,以质朴之笔,在冒着热气的人间经纬绣出一幅幅灵动温情的文化图景。每个热爱生活、传承文脉、接续奋斗的中国人,都应成为更多书本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