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 洪观新闻记者 陈明喜
盛夏七月,新建区望城新区的建设工地上热浪翻涌,但在这片“热土”上,建设者们头戴安全帽的身影依然穿梭忙碌——新建城西红柿集市建设工程与三联四联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全力推进。前者是承载3万居民“菜篮子”的新地标,后者是改变1000余户家庭“安居梦”的民生工程,而建设者们正以汗水为墨,在盛夏的工地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昨日上午7点,新建城西红柿集市建设工程项目工地已是人头攒动。工人们有的踮脚安装铝合金窗,有的弯腰粉刷外墙,安全帽下的汗珠顺着脖颈滑进工装,很快洇出深色的印记。
泥工李全宏蹲在窨井边,正将一块青砖嵌进窨井内壁。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滴落,“这天气,砖刀握久了都烫手。”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咧嘴笑,“可咱干得有劲儿——周边小区的居民天天路过问进度,慢一天都对不起大伙的期待。”
作为新建区重点民生工程,这座被居民亲切称为“新菜篮”的农贸市场,总用地面积24.3亩,一期6层主体、垃圾站及园林景观工程建成后,将覆盖周边10余个小区近3万居民的日常采购需求。“现在室外工程完成70%,钢结构和外立面基本成型,8月底能基本完工,10月争取预开业!”项目负责人熊德星告诉记者。
为抢抓工期,项目部将施工时间调整为“早6晚7”,避开正午高温。现场搭设了10余顶遮阳棚,备足绿豆汤、冰西瓜和藿香正气水。
当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距离西红柿集市3公里外的三联四联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100多名工人正上演着一场高温“接力赛”。地下一层基坑里,挖掘机轰鸣着清理土方;7号楼主体结构施工区,钢筋工小王戴着厚手套,弯腰绑扎着密集的钢筋笼,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鼻尖滴落在滚烫的模板上。
“小王,手速要快,但扎丝得拧够三圈!”师傅张得嗣蹲在旁边,手里的扎钩灵活地勾住铁丝,一扭一拉,钢筋节点立刻绷得笔直。他抹了把安全帽下的汗水,指着不远处的大型冰块说:“歇会儿,去喝口酸梅汤。”
小王直起腰,接过工友递来的冰镇酸梅汤,一口气喝了半瓶。他擦了擦嘴,憨笑道:“师傅,您教我的‘三圈法’真管用,昨天监理还夸咱绑的节点牢靠!”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咱们绑的每一根钢筋,都托着人家的房子,差一毫米都不行!”
“来,吃块冰镇西瓜再干!”项目负责人刘小亮举着半块西瓜,从遮阳棚下走向基坑。他的工装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帽檐下的脸晒得黝黑,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里还挂着汗珠。
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老陈接过西瓜,咬了一口直咧嘴:“刘经理,这西瓜真解暑!”原来,为应对40℃的高温,项目部把作业时间调整为“抓两头、歇中间”:早上6点开工,10:30停工避暑;下午3点再开工,7点收工。工地上,除了遮阳棚下的冰镇绿豆汤、凉茶,还备着10余台大功率风扇。
“现在主要进行地下室底板、桩基和7号楼主体施工,100多名工人分三班倒,确保不在最热时段干活。”刘小亮抹了把脸上的汗,转身又朝安全员喊:“小王,检查下2号楼的安全绳。”
工人们说,刘经理的“碎碎念”比绿豆汤还管用。“前几天有位师傅中暑,刘经理背着他去阴凉地儿,又是擦身又是喂水,比亲兄弟还上心。”
从西红柿集市的“烟火气”到城中村的“安居梦”,新建区的民生工程正以“热”战“炎夏”。建设者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工匠,有刚毕业的“00后”施工员,有扛着钢筋的壮汉,也有蹲在角落画图纸的技术员……他们的手掌磨出了茧子,皮肤晒成了古铜色,可说起工程,眼里总闪着光。
“再热的天,也热不过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盼头。”项目负责人熊德星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当市民们还在期待“新菜篮”的第一缕菜香时,建设者们已在为外立面的最后一块瓷砖“精雕细琢”。烈日下,建设者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却格外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