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枣果园里长出了玉米。
盛夏七月,走进平和县五寨乡的连片农田,玉米秆挤挤挨挨地挺立着,沉甸甸的玉米棒从叶鞘中探出头来。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这片生机勃勃的玉米地,实际上是一片正在休养生息的青枣果园。
五寨乡地处平和东南部,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以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主。今年以来,当地积极响应农业绿色发展的号召,创新探索“青枣+玉米”的立体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守住了耕地红线,更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枣作为一年一收的特色水果,通常在春季成熟采收。为了维持果树旺盛的生命力,当地果农传承着一套独特的“断枝重生”技术:每年采收结束后,他们会在离地面60~80厘米处将主干锯断。这种看似激烈的修剪方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农业智慧。
“就像给果树‘理发’一样。”五寨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林顺杉解释道,修剪后保留的树桩,经过一年的生长,就能成为来年优质的结果母枝,这种修剪技术不仅能控制树高,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延长果树的经济寿命。
在传统的青枣种植模式下,每年春季修剪后到新梢重新长出前,果园土地实际上处于半闲置状态。青枣树行距通常保持在2.5米~3米,这为间作套种提供了天然的空间优势。
“每排青枣树就像天然的‘遮阳棚’。”农户庄文伟比画着说,中间的空白地带,阳光充足,土壤湿润,简直就是为套种量身定制的。
今年开春,五寨乡政府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林顺杉带着玉米种子和农具,现场演示套种技术:“青枣修剪后要先清理园地,每亩撒施50公斤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再用微耕机浅翻20厘米。玉米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点播,正好利用青枣树冠尚未闭合的光照空窗期。”
林顺杉不忘向村民提醒:“选择早熟玉米品种尤为关键,必须确保在青枣新梢茂盛前完成收获。”
为确保套种成功,五寨乡组建了由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农业服务队。他们为每块套种田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技术人员穿梭在田间,根据检测数据指导农户精准施肥。
经过4个月的精心培育,首批套种玉米迎来了丰收季。走进果园,只见每株玉米都结着1~2个饱满的棒子,剥开翠绿的外衣,金黄的籽粒密密匝匝地排列着,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最令人惊喜的是,套种玉米的青枣园不仅没有影响果树生长,反而因为玉米根系的固氮作用和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
“我家5亩青枣园套种玉米,除去成本净赚了7000多元。”农户庄文奇捧着刚采收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这些玉米秆粉碎后埋回地里,连化肥都省了三分之一。”
据统计,五寨乡推广的327亩套种田,主要集中在侯门村、优美村和寨河村,平均亩产玉米达1000斤,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
站在即将丰收的玉米地的田埂上,五寨乡党委书记陈志平说,五寨乡将依据各村土地条件精准选种,常态化下沉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做到“选种、人员、技术”三到位,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增收的有机统一,让“一亩地两份收,生态效益经济账双赢”的模式惠及更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