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当心脏上的先天“小洞”遇上能自动降解的“智能补丁”,医学创新正为患者改写命运。近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平院区心血管二病区团队,成功完成该院首例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手术——一枚特殊的“智能补丁”精准填补心脏缺口,待心脏自行修复后,将在一年内降解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7月16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突发疾病
年轻女孩遭遇健康危机
接受手术的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原本尽情享受着校园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节奏。一次普通感冒输液时,她毫无征兆地出现意识不清。此后,日常轻微活动会引发胸闷气短,更为困扰她的是频繁发作的偏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为摆脱病痛,女孩辗转多家医院,经过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全方位细致检查,终于揪出病因——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膨出瘤。
微创介入
可降解 “补丁” 精准修复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平院区心血管二病区主任邵冰带领团队为女孩实施了微创介入手术,为其精准植入一枚先进的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这枚神奇的“智能补丁”迅速发挥作用,严丝合缝填补缺口。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并非永久留在体内。在心脏缺损部位被自体组织完全修复覆盖后,约一年时间,封堵器便会逐渐降解,化作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体正常代谢排出,真正实现“功成身退”。
手术全程在超声科丁颖主任团队的协作下完成,通过实时影像引导,实现了封堵器的精准定位。术后超声检查显示,封堵效果十分理想。女孩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恢复良好。
优势显著
为患者带来多重福音
邵冰介绍,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是敏感型患者的福音。新型封堵器植入后能立即发挥封堵作用,6个月内保持稳定结构与力学性能,为人体自体组织再生提供有力支持。待心脏缺损修复完成,它便开始降解,最终“消失”,真正做到“植入无残留”。研究数据也表明,可降解封堵器原材料生物相容性优异,被机体吸收代谢后,缺损部位由自身组织修复,大幅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此外,其可降解特性让患者在治疗时如同借助“临时桥梁”,既不影响后续核磁共振等强磁检查,也为必要时的心腔内介入手术预留空间。“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让患者重获健康,更标志着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随着这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更多卵圆孔未闭患者从中受益,告别病痛困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