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传统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创始人
2025-07-17 05:56:31
0

(来源:新华日报)

□ 张晓丽 马怡菲 张艳华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其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立足“第二个结合”的创新理论背景,坚持将中华传统美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文化育人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厚植深层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信仰根基,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机制构建:坚持集中统筹与整体推进的融合路径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构建中华传统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需要系统筹谋和整体推进。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既要实现对中华美育资源的系统挖掘,也应聚焦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集中部署。因此,以系统思维为主导,坚持将全面育人工作做实做细,推动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常态化、持续化运行。

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顶层设计层面,校(院)党委书记应主动强化领导工作责任制,牵头成立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积极配合的工作队伍,并围绕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奖赏激励制度等以促进融合育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美育资源转化和利用层面,挑选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融合相关的教学专家、文化学者、学生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资源挖掘、资源整合、建库立档等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建设“美育+思政”融合资源库,将融合资源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理论课堂教学、网络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育课堂,强化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全链条的资源利用格局和育人机制,以融合之势赋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助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课程融入:聚焦理论课堂与教学改革的协同创新

“第二个结合”背景下中华美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立足理论课堂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坚持用好用活中华美育资源,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叙事实效和育人质量。因此,应重视理论课程改革,深耕理论课程建设,将中华美育资源贯穿思政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育人目标。

思政课堂要用好中华美育资源。将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融入现有思政教育课程,增加美育内容占比,帮助学生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文化涵养。将中华民族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审美观念、审美品格、审美情趣等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养成追求美、创造美的美学素养。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将中华传统美育资源相关的美学成就和美学作品融入思政教育课程,通过具象化的红色美育教育、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不断强化思政教学的说理叙事和价值渗透。例如,可选取《南泥湾》《开国大典》等经典美术作品,让学生透过艺术经典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革命理想和革命抱负在百年间进行的不竭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自觉。

增设中华传统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专题课程和校本课程。例如,可开设理想信念公开课、“行走的美育思政课堂”等。这些都对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思政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发“美育+思政”融合的在线课程和共享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以更具广延性的教育支持体系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可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开展网络课程选学活动,涵盖美学艺术素养模块、政治素养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等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教育提供平台支持。

实践拓展:注重环境浸润与知行合一的双向赋能

在思政教育中传承中华美育精神,需要重视实践育人场域和校园文化育人场域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化的育人格局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思政育人综合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全面系统培育。因此,应构建多元场域的联动育人格局,助力学生艺术素养和政治素养提升。

营造“美育+思政”氛围。将“美育+思政”元素融入校园园林布局、景观设计,在公共空间中增设“美育+思政”相关主题的宣传,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逐渐将中华美育精神、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举办“美育+思政”相融合的主题文化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利用重大节日契机,设计开发多元文化体验活动,针对性策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美育思政艺术节、文化体验活动,举办高雅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交流互动中形成对传统文化、传统美育、思政教育的魅力感知和价值认同。

拓宽实践育人多维渠道。构建美育资源的思政转化机制,以实践育人为抓手,组织学生赴文化场馆、美育实践基地、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研学,在场馆情境的烘托下强化育人实效;组织学生创作主题音乐、主题舞蹈、主题话剧、主题微剧等文化作品,助力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政治素养的持续提升;组织开展艺术思政展演、艺术思政知识宣讲、志愿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自觉。

(作者张晓丽、马怡菲单位为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艳华单位为岞山中心学校;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C/2024/01/29〉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实... 人民财讯7月17日电,“2025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实践案例集”发布活动16日在联合国举行。该活动由中...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范本 大学... 了,因此对子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前景的十分可观了;其次,英语教育在农村的发展空间也...
马钢股份:重视港股市值管理,多... 投资者提问:港股市场因其融资流程相对简便、更易对接国际资本,对上市公司的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
两部门发文,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 财政部、税务总局7月17日公告:为进一步引导合理消费,经国务院批准,现就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有关事...
运动会班级方队解说词及口号 军...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自己的节日——运动会!为展现班级风采,各班由27名代表队员组成方队入场,现对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