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李国萍
呼和浩特市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打出向山取“金”,向林求“富”的产业组合拳,为引领农牧民走生态、富民“双赢”之路而持续发力……
由呼和浩特市驱车一路向南行驶,沿山路蜿蜒而上,转过一道山梁,就进入了清水河县老牛湾镇海红果种植基地。一株株海红果树沐浴着夏日充足的光能,一串串小绿果挂满枝头。再过3个月,小绿果就会变成深红色,迎来大丰收。
老牛湾镇作为呼和浩特市近年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缩影,不仅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实现了好生态与好产业的“双向奔赴”。
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沙化土地治理、林草质量巩固提升、造林种草等措施,共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228.4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9.74%,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1.84%,全市林草总产值稳步提升,2024年达到了103亿元,较2023年增长21.2%。
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林区的防火工作成了重中之重。“现在天气热,来林区的人也多,我们不仅每天要坚守岗位,还要增加巡林次数。”护林员刘俊钱介绍道。
曾经,白二爷沙坝是和林格尔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盖度不足15%。经过连续多年奋战,肆虐的飞沙被降伏,昔日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严重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治理,造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植被盖度提高到75%以上。
作为黄河“几字弯”片区腹地要塞,呼和浩特市在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中,以“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清水河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们是2013年注册的一家以清水河特色果树种植、林果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林牧开发公司。这些年在老牛湾镇单台子村通过改良土地累计种植特色海红果生态林1000余亩,栽种鸡心果、人参果、123苹果、寒富苹果、山楂、葡萄等1500余亩,现已初步形成一道亮丽的沿黄生态景观。”7月12日,内蒙古博煜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军对记者说。
一颗海红果,融合了一二三产业。林果业上游连着农业,中间依托加工业,下游与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衔接。“老牛湾镇海红果成熟期在10月中旬,成熟后公司直接采收进行深加工,制成海红果汁、海红果冻果、气泡水等,销往全国各地。”苏志军介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累计种植经济林面积达86.2万亩,主要包括沙棘、海红果、山杏等树种。已拥有宇航人(国家级)、博煜(自治区级)两家沙棘、海红果深加工龙头企业。除经济林外,依托中药材企业,全市推广中草药种植10万亩,建成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03亿元。
山种树、树养山,土地越种越肥,日子越过越甜。
在实施“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中,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以林长制为抓手,制定详实实施方案,细化明确3大行动、26项任务和84项具体举措,并全面规范项目管理和创新招投标模式。包括在项目实施中期,择优选定40名林草系统副高以上专技人员组成订单式科技下乡队伍,针对各旗县区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科技下乡活动和技术培训。
与此同时,通过科技赋能全面加强后期管护。“目前,全市共整合222套远程视频监控、128套卡口监控及9个瞭望塔,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林缘草边生产用火实时预警、火情及时捕捉的‘防火’立体化防控网络。”呼和浩特市林草局防火科负责人郭城峰向记者介绍。
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是群众的美好向往。为此,呼和浩特市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打出向山取“金”、向林求“富”的产业组合拳,为引领农牧民走生态、富民“双赢”之路而持续发力……
下一篇:团结才能共赢 携手方可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