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点多面广、业态多元”的特点,西双版纳州总工会探索出一条“组织筑基、机制护航、赛训赋能”三维发力深化“产改”路径,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年来,我对亚洲象救助保护的热爱从未动摇,再难也没想过放弃,因为我深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日前,全国劳模、“大象医生”保明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宣讲台前,坚定有力地讲述着。台下工友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保明伟所在的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是省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该公司深入推进“产改”,常态化培训职工,建设职工之家、创新工作室12个,培育出像保明伟这样的劳模、“云岭工匠”等一批优秀人才。
旅游名城西双版纳有文旅产业人员12万人。“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点多面广、业态多元的特点,我们探索出一条‘组织筑基、机制护航、赛训赋能’三维发力工作路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活雨林文旅‘新生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西双版纳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娥三说。
织密边疆文旅“组织覆盖网”
在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工会工作人员正组织村民学习慢轮制陶非遗技艺。勐罕镇工会联合会副主席玉金罕告诉记者,在工会推动下,景区开展了傣纸、傣族织锦等民族传统技艺培训,带动特色产业扎根基层。
“我们以‘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为策略,着力构建富有边疆特色的工会组织网络。”娥三介绍道。
西双版纳州总工会以“纵向深耕”,推动工会组织向社区、村落延伸。在傣栋组建边民互市专业合作社工会,汇集2000余名跨境运输、傣装缝制等文旅行业工人;在南糯山村成立村级联合工会,覆盖民宿、餐饮等38家文旅相关企业。
横向整合方面,州总工会依托主管部门、协会及龙头企业,组建了文旅、商务、交通等12家州级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370余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吸纳会员4000余人。
“服务+维权”双轮驱动暖人心
近日,在曼听御花园景区门口的工会驿站,记者遇到刚结束带团工作的市级金牌导游玉罕儿。她一边喝着驿站提供的凉茶,一边介绍道:“这个驿站就像我们的‘小家’,累了、热了就来这里歇歇脚。”
像这样的工会驿站,在西双版纳州核心景区已建成9个。在南糯山半坡老寨的驿站,茶农、民宿从业者和游客体验手工采茶与制茶技艺,在驿站内自助泡茶品鉴,一年来,驿站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此外,全州还建有15个覆盖网约车、快递等新业态行业的工会驿站。这些驿站成为工会提供精准服务的前沿阵地,成了文旅产业从业人员的“暖心屋”。
据介绍,西双版纳州总工会构建“服务+维权”双轮驱动体系,提升文旅产业工人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集体协商进景区”行动,组织告庄西双景、傣族园等5家重点景区及金孔雀旅游集团、河马旅游公司等文旅企业开展集体协商,聚焦职工薪资福利、劳动安全等核心议题,维护和发展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构建“产教赛”融合人才成长生态链
在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工匠学院内,一堂面向导游和跨境服务人员的实用小语种夜校课堂上,学员们踊跃发言;勐腊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由“雨林工匠”吴福川牵头研发的“抗寒王莲”成为中外游客旅行和研学的热门打卡点……西双版纳州总工会构建“产教赛”融合的人才成长生态链,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平台建设方面,州总工会打造了涵盖文旅、茶、橡胶、糖、非遗等领域的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23个和技师工作站1个,并依托创新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计划,建立涵盖金牌导游、非遗传承人、酒店服务师等的技能传承链。
与此同时,州总工会联合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成立2所工匠学院,建立“传统+特色”实训基地,并协同勐腊职中强化“边贸+跨境服务”技能培训,培育跨境文旅产业工人。
此外,大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搭建文旅“技能加油站”。据悉,西双版纳“雨林英才”技能大赛已举办五届,涵盖导游(讲解员)、咖啡师、茶艺师等50余个特色产业相关工种。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诞生了95名技术状元、308名技术能手。
上一篇:【图说】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