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肇庆发布
热烈盛夏,
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
有一群热情的青年奋斗者,
陆续集结肇庆基层一线,
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
连日来,在团肇庆市委、肇庆市大学生联盟的组织对接下,多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肇庆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将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进县入村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带来青春力量。
01
北大学子优化罗氏虾养殖环境
用先进的便携式检测设备,
为高要区莲塘镇的养殖户
提供水质检测服务;
乘坐公交“沉浸式”体验城市
公共交通线路规划难点、痛点;
在端州区青少年宫,
为留守儿童上一堂
生动有趣的红色思政课……
△北大学子走进高要莲塘虾展馆了解罗氏沼虾产业发展概况。北大城环学院供图夏日炎炎,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
生态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
城环突击队把实验室“搬”到
高要区莲塘镇的虾塘边,
开展“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发展布局
与水环境质量关联研究”课题调研。
他们用先进的便携式检测设备,测量虾塘的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关键指标,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水质监测服务,并结合水质数据帮助养殖户科学调整投喂策略,优化养殖环境,努力让罗氏沼虾喝上“优质水”。
城环突击队发现,
当地不仅建立了鱼虾检测监测站,
可以及时为罗氏沼虾养殖“把脉开方”,
还建设了高桂虾育种育苗基地,
实现虾尾水的系统处理和循环再利用,
让产业发展更绿色、更高效。
△高要区气象局工作人员为虾农讲解水体监测设备。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粤华 摄北京大学2024级本科生、城市与环境学院广东肇庆思政实践团学生领队张馨悦:
“不过,无论是鱼虾检测监测站,还是虾尾水处理技术,目前都没有得到较大范围的宣传推广,我们认为这是当地发展罗氏沼虾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建议当地进一步加大鱼虾检测监测站建设力度,扩大检测水平和辐射范围,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养殖户充分理解科学检测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强化养殖技术、虾尾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升罗氏沼虾科学养殖水平,更好地实现罗氏沼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城环突击队还建议,
肇庆可以通过设置
串联东部城区的公交快线,
或者根据东部城区特别是
肇庆新区的关键点位规划线路,
方便市民群众出行。
△肇庆新区东进大道肇庆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现有的交通枢纽站点的作用,把已有的交通枢纽打造成为串联东部城区的桥梁,更好地助力肇庆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02
清华美院实践队调研乡村振兴
7月11日至15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肇韵清江”
实践支队走进肇庆,
开展为期5天的乡村振兴主题调研。
应广东文旅“英才汇南粤 美丽乡村行”
调研采风活动邀请,
这支跨专业团队深入肇庆特色村落,
为“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艺术智慧。
△清华美院学子体验端砚雕刻。 通讯员 梁学俭 摄“肇韵清江”实践支队由艺术史论、
产品设计、环境艺术、染织等
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
聚焦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深入肇庆,梳理非遗保护
与活化利用的现实挑战。
△清华美院学子在高要区调研。通讯员 邓婉花 摄在肇期间,“肇韵清江”实践支队
先后走访了高要区江口渔村、
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
德庆县金林水乡等特色村落,
并考察星湖旅游景区、悦城龙母祖庙、
端砚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通过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全面了解肇庆“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成果。
△座谈会。通讯员 梁学俭 摄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大三学生王孜璐印象深刻的是,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
肇庆的乡村规划呈现出鲜明特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王孜璐:
“村民热情地让我们把鸭子拿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肇庆人的淳朴友善。肇庆人杰地灵,坐拥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
江口渔村充分挖掘疍家文化,黎槎村完整保存独特的八卦形古村落格局,金林水乡保持着典型的水乡风貌。这些村落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肇庆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
“肇韵清江”实践支队发现,
肇庆部分乡村已尝试
将艺术设计作为发展引擎,
如铁岗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团队,
以景观设计打造“乡村美学”吸引游客。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王孜璐:
“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挖掘乡村特色,避免陷入‘千村一面’,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设计进一步凸显各个乡村的独特魅力。
团队中的调研组将以艺术乡建为切口撰写调研报告,设计组计划为肇庆农特产品设计IP形象,宣传组以短视频记录实践故事,希望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艺术活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吴静然
介绍了团队的设计计划:
“我们计划根据高要区水口社区、
江口渔村的实际需求,
打造特色景观装置作为打卡点,
同时为罗氏沼虾、龙母祖庙等
当地特色设计专属IP形象。”
△ 江口渔村新貌。陈彦成 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吴静然:
“这既是一次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机会,更是学以致用、服务乡村的宝贵经历,让艺术设计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校地双赢。”
据悉,
广东文旅“英才汇南粤 美丽乡村行”
调研采风活动邀请清华学子深入基层,
旨在瞄准“百千万工程”关键着力点,
为培育“土特产”产业链、
发展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产业
提供青年智慧方案。
03
科技“破题” 地方产业“生金”致富
产业兴,百业兴。
全面推进“双百行动”,
肇庆学院坚持发挥高校
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
以科技为“矛”攻克难关、破题开路,
为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持续培育内生动力。
前不久,由肇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主要共建单位的肇庆市精细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将聚焦绿色合成工艺、高性能材料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并依托肇庆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及校企联合实验室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为区域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力量。
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肇庆市
在精细化工领域迈入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也是肇庆学院落实“双百行动”,
发挥高等院校优势聚焦产业
前沿领域攻关的又一丰硕成果。
△技术服务团队开展金线莲林下仿生种植技术指导。着眼传统珍贵药材金线莲种植难题,
肇庆学院特色南药良种良法技术
服务团队深入天然山林调研考察,
引育优良道地种质及品种,
研发出种苗绿色高效产业化繁育技术,
制定仿野生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
△科学家团队实地调研、指导。团队选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
四会市石狗镇、江谷镇,
开展仿野生种植技术体系产业化示范,
为林下“生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年来,累计推广种植金线莲
林草面积达100亩,带动200余人次就业。
04
艺术赋能 重塑绿美乡村风貌
建设美丽乡村是
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一环。
△乡村美学工坊师生团队讨论项目。依托美育优势,
肇庆学院“双百行动”服务队,
推动成立肇庆学院乡村美学工坊
及四会市、鼎湖区分部,
组建4支设计团队,
探索以艺术乡建视角带动
周边村落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
助力乡村的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和。
△乡村美学工坊团队项目:爱国村民房改造设计。鼎湖区的迪一村、爱国村是客家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政府与村民都希望对村貌的提升重塑能够保留客家记忆。肇庆学院“双百行动”驻鼎湖区服务队依托乡村美学工坊设计团队,充分调研客家村落文化和生活习惯,提炼客家传统建筑元素,结合当地山水格局,实施在地化设计,帮助当地建起了100余套新客家民居。
民居保留了客家建筑
特有的镬儿墙元素
又融入了现代居住功能,
陆续入住的村民喜不自胜:
“新居美观又实用!”
△肇庆学院乡村美学工坊完成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格江自然村进村道路规划设计,增设了太阳能路灯。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粤华 摄四会市的乡村也因此更美。
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格江自然村
依托乡村美学工坊,
肇庆学院“双百行动”驻四会市服务队
针对该村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短板,
实施“生态+艺术+生活”的
综合整治提升规划方案,
让升级改造后的村落留存了
乡土韵味又不失现代生活便利,
还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初步成形。
△乡村美学工坊团队项目:沙头村村牌设计。肇庆学院驻四会市服务队队长杨国杰:
“除了空间改造,我们还成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组建研究生设计团队以创意设计赋能地方农文旅融合发展。深挖当地乡村特色资源,编制手绘地图,设计文旅IP形象,精心打造文创产品,为特色农产品定制包装,以一系列有力举措激活乡村农文旅发展引擎。”
△“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参与直播助农活动。“双百行动”是一场
高校、青年与乡村
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
接下来,
肇庆将继续推进“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全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