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当资本盛宴散场,物业公司正在集体回归商业本质,而敢于把真金白银砸向技术和人才的企业,或许能在行业寒冬中练就一身钢筋铁骨。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丨北京报道
7月15日晚间,新希望服务(03658.HK)发布公告,宣布变更约4.58亿港元未动用上市所得款项用途。根据公告,公司计划将原用于战略收购及投资的80.4%资金重新分配至营运资金、人才建设及数字化升级,仅保留13.2%用于潜在并购。这一调整标志着新希望服务的战略重心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生能力提升。
公告显示,新希望服务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7.9亿港元,此前已使用3.32亿港元。此次调整后,43%的未动用资金将补充营运资金,29.2%投入人才招募与团队建设,11.1%用于信息系统升级。
新希望服务解释称,当前市场并购标的估值与协同效益未达预期,优化资金配置是为“支持业务持续增长及提升竞争力”。
多位行业专家认为,这一转变折射出物业行业整体逻辑的变化。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表示,物业行业已从规模竞赛进入存量提效阶段,“数字化与增值服务成为新赛道”。一位资深物业分析师则表示:“新希望服务的调整反映其战略转向有质量增长,而非盲目并购。”一位接近新希望服务方面的人士回应称,未来仍会评估并购机会,但更注重技术、人才与运营效率的协同。”
在物业行业估值回调、并购热度降温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如何平衡扩张与效益?新希望服务的资金调配或许提供了一个新答案。
━━━━
从“买规模”到“买效率”
新希望服务此次资金用途变更的核心,是将原计划用于并购的55%份额大幅缩减至13.2%。公告中透露,公司虽已完成两项收购(成都明宇环球商业管理及锦官新城物业),但近期评估的潜在标的“多数超出估值基准或不符合协同要求”。这一表述引发市场对物业行业并购逻辑变化的关注。
“物业行业已告别‘烧钱换规模’的阶段。”宋红卫分析称,过去物业公司上市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管理面积,但如今行业集中度已较高,且存量项目盈利能力分化,“单纯并购可能带来规模增长,却未必提升利润”。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物业行业并购交易金额同比下滑超40%,估值倍数从高峰期的20倍PE回落至10倍左右。
一位资深物业分析师指出,新希望服务的调整具有行业代表性:“当前并购市场看似‘抄底’机会增多,但标的质量参差不齐,整合成本高企。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能直接提升运营效率的领域。”例如,新希望服务将人才团队建设的预算从5%提升至29.2%,计划用于“关键人才引进与全员技能提升”,侧面反映其对服务品质与人才储备的重视。
上述接近新希望服务方面的人士表示,未来并购将更注重“区域与业务的互补性”,而非单纯追求规模。这一策略与头部物企万物云、华润万象生活近年来的路径相似。后者在2023年财报中明确将“数字化投入与人才密度”列为比规模更重要的指标。
━━━━
押注数字化与人才建设
在削减并购预算的同时,新希望服务对数字化与人才建设的投入显著加码。根据公告,新希望计划将信息系统升级的投入从原计划的3%提升至11.1%,其中包括新增约0.38亿港元用于“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建设”。此外,人才招募预算大幅增加至1.34亿港元,覆盖绩效激励与技能培训。
“物业行业的竞争已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上述资深物业分析师举例称,头部企业通过AI巡检、能源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可降低10%~15%的运维成本;而高素质团队则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带动增值服务收入,“这些内功才是未来估值的关键”。
宋红卫认为,物企的资金投向变化也反映了行业现金流特性的转变:“物业本是轻资产行业,但过去几年过度依赖并购导致部分企业负债攀升。现在企业更倾向将现金用于能快速产生回报的领域,比如技术升级。”
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TOP50物企的科技投入同比增加22%,而并购支出下降37%。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仍保留约0.61亿港元并购资金,并强调会“利用自有资金补充投资机会”,显示出其对收并购仍存在期望。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随着物业市场从“资本驱动”转向“服务驱动”,类似新希望服务的资金重构案例可能增多。如何通过技术与管理降本增效,同时挖掘社区增值服务的潜力,将成为物企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当资本盛宴散场,物业公司正在集体回归商业本质,而敢于把真金白银砸向技术和人才的企业,或许能在行业寒冬中练就一身钢筋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