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深圳的卢女士大概没料到,自己露脸感谢山西大同相关部门和环卫工人帮忙寻回儿童手表,在互联网上成了对她铺天盖地的指责乃至造谣谩骂。
最近,卢女士和家人前往山西大同旅游时遗失儿童手表,拨打当地12345求助后,处理垃圾的环境公司派两名环卫工人花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回手表。在一些媒体报道和当地相关部门回应里,这件事被认为体现了当地热情好客、服务意识良好的新闻。
这样传统的“暖闻”叙事搬上互联网,走向截然相反:有网友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也有人关心两位环卫工人的付出是否有相应回报。事件进一步发酵后,竟出现不少对当事人的侮辱谩骂:有人截屏卢女士视频P图丑化,有人称其是某部门“特权人士”,有人呼吁“开盒”其个人信息,甚至有人迁怒其家人,称“这手表这么重要,是她儿子的遗物吧”。
让环卫工人花大力气寻找儿童手表是否有必要值得讨论,但互联网上对卢女士的大量指责谩骂甚至造谣侵犯隐私绝对不可取。实施网络侮辱、诽谤,“人肉搜索”他人信息等网络暴力行为,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规,情节严重甚至触及《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此已有详细规定。此次事件中的卢女士即便在网友心中考虑不周、行为欠妥,但无论是称当事人“面若黑雕”还是诅咒“听说是孩子的遗物”,或者公开呼吁“人肉搜索”“开盒个人信息”,都明显超出了正常的讨论和批评的范围,演变成一场对个体的网络暴力,这样的情况无论怎么看都称不上正义。
而细看这些被网友指责谩骂的细节,源头信息却未必真实。例如对当事人卢女士的身份猜测,有人称其是深圳某部门工作人员,推测因其职业身份“享有特权”,这位深圳某部门的卢女士照片也在网上大量传播并被人评头论足,但两者并非同一人。而人民日报最近的采访中当地再次表示“卢女士就是一位普通游客”。又比如在广为传播的信息中,当事人卢女士“打了3个小时12345”“连发5条小视频”给当地政府施压,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能确认这些细节的证据,甚至连相关截屏图片也没被发现。这样大规模的批判建立在未被确认的事实之上,本身就立不住脚。
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针对当事另一方环卫工人“环境恶劣”的描述也在层层加码:“高温酷暑”“室外暴晒”“密不透风”这样的“细节”层出不穷。但细看当地媒体发布的照片,可以看到顶上有遮盖物,当地相关部门回应时也表示,这块平台在室内,类似厂房,有通风设备,不存在室外暴晒情况。大同夏季历来气温不算高,有人查证事发当天气温为14—28摄氏度。这些真实情况并不会降低公众对环卫工人付出的评价,但虚构渲染的恶劣环境却有意无意拉大环卫工人与卢女士间的差距,加上虚构卢女士“特权身份”,更是在刻意制造对立。
也有人说,这起风波中的“正义网友”即便方式不妥、言语过激,但出发点是好的,客观上促进了环卫工人处境的改善。当地相关部门也承认此次事件对工作有促进作用,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而当事企业也表示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给予两名环卫工人奖励,并将之常态化。事实上,互联网时代将这样的事件作为“热情好客”“服务意识强”来宣传已经很难获得认同和支持,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性是大家更关注的问题。网友对于此类事件表达关注乃至愤怒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绪本身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再愤怒,正义就没有它所依靠的民意基础,但这绝不意味着“出于好心”“结果正义”就可以无视实现的方式,不惜采用谩骂、造谣、“开盒”等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表示过,人类任何情感都需要节制,民意的愤怒同样要节制,“如果无视程序而追求所谓的‘绝对正义’,有可能对正义造成摧毁性的打击。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
原标题:《大同翻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风波中,网暴无论如何都不是正义|上观时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