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千余斤鱼一股脑放生,这边人刚走,那边就有村民带着渔网、鱼叉前来捕捞;大老远开车跑到郊区,拆箱分装放鱼归河,鱼却因“水温不适”使劲往回游……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诸多放生乱象,场面中透着些许荒谬。
放生,本身是出于善意。但这些年,一些放生行为持续走偏,如,放生物种五花八门,鱼虾龟鳖应有尽有,甚至矿泉水、大米也莫名在列;如,放生地点随意,市民公园、河流等,甭管允不允许,瞅着空就放了。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团体冒出来,摸索出一套套方法,从上哪儿购买心仪的放生物,到何时去何处放生,再到如何躲避检查,甚至衍生成了一门门生意。
放生若是如此任性,又何来善果?这里头,有多少对生命的尊重?充其量只是某些人“求福报”“积功德”的工具罢了。生物链条环环相扣,若是不加调研、不尊重规律就将外来物种盲目引入,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本土生物造成生存威胁,岂非也是一种伤害?更何况,在未获允许的地点放生未经检验检疫的生物,也可能对当地的健康卫生安全造成影响,同样值得警惕。
放生以护生为目的,当保持基本的敬畏。但这种敬畏,不是某些人口中僵化的善因善果,更不是一些人的“生意经”,而是对公序良俗的尊重、对他者生活的“大爱”。该不该放生,放生什么,到何处放生,理当通盘考量,不能自己拍脑门。对此,相关管理部门也当有所作为。一方面,严格把关放生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劝阻叫停,特别是对那些频踩红线组织活动的“惯犯”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普,做好各类知识宣讲,引导更多人将善心与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相结合。疏堵结合,以形成“发善心-见善行-得善果”的良性循环。
真正的善意,是出以公心、惠泽万物。保持一份理性,不盲目、不任性、不跟风,去关照生命的真谛,才有慈心爱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