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政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的经验做法!
一
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一镇、七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12.27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3万,占总人口的18.75%,65岁及以上老年人1.7万,占总人口的13.85%,是乌海市内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辖区之一。乌达区大部分中心站点受地理位置和场地面积限制,在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孤寡、高龄等老年群体“一餐热饭”,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二
主要做法
2024年,乌达区民政局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中迈出创新的一步,将一批报废闲置的公交车进行改造,变身为老年助餐车,并投放至老年人口居住密集、餐饮商家较少的小区门口,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温暖。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凑合吃一顿”的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受到广泛好评。
一是创新举措,闲置公交车焕发新生。乌达区民政局积极探索创新,将目光投向了报废闲置的公交车。这些公交车年限已到,原本面临着被拆解的命运,但在乌达区政府的巧妙构思下获得了新生。乌达区政府首先对这批公交车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了内部改造。车厢内增设了厨房设备、智能结算一体机、就餐区和储物柜,并配备了服务人员。改造后的公交车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功能齐全,成为一辆辆“家门口”老年助餐车。
二是助餐车运行,方便快捷惠及万家。改造完成后,这些老年助餐车被投放到了乌达区的各个小区门口,每天定时由老年中心厨房统一制作配送,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食。菜单涵盖了多种口味和营养需求的菜品,既有传统面食,也有新鲜蔬菜、肉类和粥品,满足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以前,我们老两口做饭总是发愁,不知道吃什么好,现在有了这个助餐车,每天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既方便又实惠。”住在乌达区安居佳苑A区的张大爷感慨地说。助餐车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问题,还减轻了他们的家务负担,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享受晚年生活。
三是资源再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将报废闲置公交车改造成老年助餐车,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这些公交车原本占据着有限的停车空间,如今却变身为“家门口”的老年助餐车,为社区增添了新的活力。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一举措降低了政府的养老成本。与建设固定的养老食堂相比,改造公交车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等优点。同时,助餐车的运营也带动了食材供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老年人在助餐车用餐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生活经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四是“输血”变“造血”,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乌达区民政局针对老年助餐公交车可持续运营问题进行政策“输血”,提高政策精准度,在设施场地、资金筹集、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提高助餐机构“造血”能力,餐车积极拓展消费人群、面向辖区所有居民开放,根据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售卖年货等应季食品,增加经营收益。
三
取得成效
老年助餐公交车每天由老年中心厨房采用“按需订餐、统一制餐、配送分餐、服务就餐”的便捷模式,进行餐食供应,将餐食高效送达,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就近就餐。目前,乌达区已改造完成待投放老年助餐公交车2个,已成功投放运营3个,日均服务约1500人次。为更符合老年人口味,老年助餐公交车每天保持约10种不同种类的菜品,以“微利惠民”的“公益+市场化”原则,围绕“一老一小”,实施12元自助餐的定价策略,7岁以下儿童和80周岁以上的长者只需支付5元即可享用美味餐食,而60至80周岁的老年人每餐也仅需10元,更为暖心的是九类特定老年人还能享受到早饭2元、午餐4元的补贴。
四
经验启示
一是老年助餐服务要创新思维与资源整合。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压力下,发展助餐等养老服务,化解社会难题时,要不拘一格,积极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是老年助餐服务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乌达区老年助餐公交车的成功运营,得益于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设计。从菜单的制定到餐食的配送,都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口味偏好和就餐习惯。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老年助餐服务是公益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公益是老年助餐服务的底色,乌达区在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时,采用了“公益+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既保证了服务的公益性,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是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吴双 校对:魏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