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敏
日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在一次谈话中,表达了对全球基础科学投入缩减的担忧和对中国持续投入战略定力的认可。他表示,中国正通过稳定的政策支持,为全球基础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而同期在北京开幕的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再次展现了中国持续加大基础科学投入的战略眼光与国际认可。面对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基础科学,是追求短期绩效,还是展现战略定力、持续加码,是一个艰难但关键的抉择。如今基础科学“全球遇冷”和“中国升温”的鲜明对比,是中国面对这一抉择交出的亮眼答卷。
《三体》的故事警示我们,基础科学的停滞意味着文明发展的停滞。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飞跃背后,几乎都有基础科学的支撑。结束二战的原子弹,是核物理理论的突破;苏联卫星上天和美国登月计划,得益于轨道力学与计算数学的发展;互联网诞生是基于对信息论和分布式系统的基础研究;现代芯片则源于半导体物理的深入探索。正是这些看似“远离应用”的成果,为技术革命提供了原理基础与方法工具。基础科学提供的是“看不见却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谁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体系以技术应用主导,在基础理论层面相对薄弱。但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竞争加剧,基础科学“补课”势在必行。发展基础科学,是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关键。过去几十年,中国用实打实的基础科学能力提升,换来了高铁、5G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在量子通信、基础材料等前沿方向不断取得进展。
外界对于基础科学投入,最常见的质疑就是“值不值”。基础科学“慢产出”“远收益”的特点,让其价值难以在短期内客观评估。但事实上,激光、互联网等今日广泛应用的技术,都是在最初的基础探索无人问津几十年后,释放出指数级价值。用短期收益来衡量基础科学,无异于用小时表测星辰运行。
近年来,人们愈发深刻认识到,基础科学投入不仅是创新产业的源头活水,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投资”,是筑牢独立自主科技体系、规避“高楼起于沙土”风险的核心支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例提升至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投入,着力推动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等则将基础研究深度嵌入国家重大任务布局……这些举措从资金、平台到机制,构建起对基础科学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在世界正迎来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投资基础科学本质上是投资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中的战略位势,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争夺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博弈。
过去十年,中国基础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球科研格局中的“支点”作用逐步凸显。一是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科研平台,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核心支撑。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创新主力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也持续扩大。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量近15万项,展现出强劲的青年科研活力。三是深度参与全球大科学合作。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重大国际项目中,中国承担了ITER约12%的核心部件研发任务,参与SKA近30%的建设工作,并联合建立多个跨国研究中心。这些进展标志着中国已从全球科研的“积极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全球创新“支点”。
但要真正支撑起全球基础科学的发展,中国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首先,中国基础科学原创能力有“点强面弱”的特征,强项是量子物理等领域,但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仍需提升。其次,现行的项目制评估体系依然倾向于应用,对基础科学探索不确定性的包容程度还需提高。最后是成果和影响力建设,虽然论文数量领先,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诺奖级成果和理论影响力方面仍有不足。要成为基础科学的共建者和引领者,需要更多制度创新和长期投入。
国家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眼前的技术应用,更在于对基础科学的长期坚守。一个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它的文明厚度与历史视野。格罗斯看好中国,是因为他看到了一种超越短期功利的态度。中国并没有以实用主义固定住科研导向,而是愿意继续为那些“无用之用”的探索投入资源、提供舞台。这种战略耐心和体系化投入,才是突破性创新的土壤。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值得坚定投入的不是眼前的“快成果”,而是那些关乎人类认知极限的基础科学。它看似遥远,却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