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7月3日,外媒记者在喀什古城观看开城门仪式并合影。
本报记者 丁雅栀
“新疆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来自德国的自由记者亚曼在乌鲁木齐参观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6月30日至7月8日,来自23个国家的24名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参访活动,从喀什到吐鲁番再到乌鲁木齐,这些记者走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当地社区、企业、文化场馆、宗教场所、历史遗迹等。9天的实地走访彻底颠覆了他们此前对新疆的认知。
“在西方,这样的民生工程往往需要经过数年讨论”
亚曼就是上述记者中的一员。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新疆,也是他首次到访中国。“从德国来到新疆之前,我想象过很多可能的场景——破败的基础设施、挨饿受冻的民众,以及被现代化浪潮冲击得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我才发现西方媒体所描述的新疆是带有政治意图的,充满偏见。”
在新疆的这段时间里,亚曼有不少有趣的观察,比如一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少,大多都是骑电动车或是开小轿车。他说:“看来,‘自行车王国’时代结束了。”在伽师县饮水思源展示馆,亚曼看到了中国基建如何彻底改变当地民众的生活。这个曾因水质问题饱受困扰的县城,如今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让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就能享用安全的饮用水。亚曼感叹道:“在西方,这样的民生工程往往需要经过数年讨论,而中国却让承诺快速兑现。”
在喀什古城的街巷间,亚曼被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景象深深吸引。维吾尔族工匠在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屋里敲打铜器,隔壁的年轻店主正通过直播向全国销售手工艺品。在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的一处棉田里,亚曼目睹了当地居民使用无人机在5公顷的棉田上空洒药,不到10分钟就完成作业。他称赞道:“在这里,普通农户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太棒了!”
“出发之前,我担心感受到‘紧张氛围’,但我发现这里很开放”
“来到新疆之前,我接触到的关于新疆的信息总是和‘民族灭绝’等词关联在一起。”马尔代夫媒体中心记者玛利亚姆·米尔扎姆·马苏德向《环球时报》记者坦言,“出发之前,我有一些忐忑,担心感受到‘紧张氛围’。但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很开放,维吾尔族文化、不同宗教文化、历史遗迹都被保护得很好,西方媒体说的都不是真的。”
玛利亚姆的感受在参访新疆文化遗产时尤为强烈。在交河故城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前,她惊叹于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珍贵历史遗迹所付出的努力。走进喀什古城,她忍不住称赞:“太美了!人们的生活如此安宁,同时又充满活力。”在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图书馆中,阿拉伯语、汉语、维吾尔语版本的宗教典籍整齐陈列,更打破了她对“宗教压抑”的想象。
文化共存的见证不止于此。来自日本共同社外信部的记者北藤稔道已有9年从业经历,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表示,此前也看到过一些所谓“新疆民族矛盾问题”的报道,可在旅途中,他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和夏马勒巴格镇卫生院,北藤稔道看到维吾尔族老人正在接受中医针灸、拔罐、艾灸等治疗。“我原本以为中医只是汉族的传统医学,只有汉族人居住的地方才有,但是我看到很多维吾尔族患者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患者也来医院接受中医治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很有意思。”他说。
“描述真实的新疆,这是我的任务”
“不少西方媒体上关于新疆的报道是扭曲的。”意大利“逆流外交”网站负责人、资深记者梅琳·洛佩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她表示,此次新疆之行让她看到了与西方媒体描述截然不同的现实,其中最令她震撼的,是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能够和谐共处、彼此包容,对不同宗教信仰也展现出充分的尊重与接纳。她以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为例说,那里不仅设施完善,更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宗教学习条件,这样的场所和环境在欧洲很少见。洛佩兹还提到,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她期待新疆能在联通中欧及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西方叙事与亲眼所见之间的鸿沟,这些记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归新闻本质。“新疆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行程尾声,亚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作为一名记者都难以摆脱对华刻板印象的影响,那么普通民众的误解程度之深可想而知,“我必须把真实的新疆告诉读者”。在北藤稔道看来,报道真实的新疆并非易事,一些西方媒体关于新疆的报道存在过分之处。他说:“要尽可能靠近当地人的生活,描述真实的新疆,这是我的任务。”洛佩兹也呼吁:“希望更多外国记者能亲自到新疆来体验感受,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
这趟旅程的终点成了许多外媒记者传播真相的起点。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无论如何污蔑抹黑,都改变不了新疆产品物美质优的本质,破坏不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繁荣的事实。”当24位外媒记者带着真实的影像和故事回到各自的国家,他们或许能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中为新疆推开一扇被遮蔽已久的真相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