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王健生
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关键时期。7月15日,江苏省“十四五”首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电源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机组创新集成“六个首次”,呈现安全、高效、灵活、清洁、低碳、智能的特点,为电力保供和清洁能源消纳注入强劲动能与关键支撑,为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示范。
能源保供动能强劲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火电的托底保障和调峰调频作用更加凸显。
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克祥介绍,今年入夏以来,江苏最高用电负荷多次创历史新高,到7月7日,已达1.52亿千瓦。据江苏省气象台预测,后期将还有4次高温天气,预计常州地区用电负荷将再创新高,常州电网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当前,公司4号机组也正进行调试,预计8月下旬正式投产运行。
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年发电量将达到160亿千瓦时,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1/4。与火电行业机组平均煤耗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4万吨,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提高电力保供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升级智能高效
常州二期项目3号机组对标新一代煤电关键性指标,着力创新并集成应用行业先进技术,实现百万机组“六个首次”,成为我国煤电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
首次应用全国产核电iDCS控制系统,实现芯片100%国产化、软件100%国产化、关键核心知识产权100%自主可控的“三个百分百”重大突破。该系统打破传统被动防护模式,采用集成加密与可信计算技术,搭建起主动防御、边界防护、集中监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构。这就像给核电系统穿上了坚固的“铠甲”,能在复杂网络环境下主动抵御攻击。
与此同时,该系统首次使用了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降低厂用电率约2个百分点。
首次集成了“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有效破解燃料供给与负荷需求动态匹配难题。
首次实现了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实现了不同状态下的全过程综合管理与控制,在减少人工操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机组状态切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次运用了“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实现了闭冷水废热的高效回收利用,降低了机组供电煤耗,开辟了余热利用新路径。
首次使用了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开发了故障机理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辅机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建模技术,构建起了故障预警—诊断—健康评估一体化智能平台。
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深度融合
除上述“六个首次”外,3号机组还集成了二次再热技术、宽负荷节能技术、智能发电等28项创新技术,配套建设了污泥协同处置项目,采用干化耦合掺烧一体化工艺,对多种城市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近年来,常州公司积极拓展“一心两脉”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发展路径,推动火电转型升级。
左克祥解释,“一心”是以绿色低碳、高效灵活、智能新型煤机为核心,“两脉”是做城市能源供给动脉,做城市循环减负静脉。
左克祥在主控室指着实时跳动的监控大屏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低压蒸汽干化+高温焚烧”技术,电厂每年消化15万吨市政污泥,相当于破解常州40%的污泥处置难题。
在常州公司的污泥处置中央控制室里,一面“无废城市协同作战图”格外醒目:红色线条标注污泥输送管网,蓝色线条连接工业余热用户,黄色光点闪烁处是建筑废料预约处置点。这种“以电厂为枢纽”的城市固废治理模式,正重塑传统政企关系——企业不再是单一的电力生产者,而是集污泥处置、余热供应、固废资源化于一体的“城市环境服务商”。
其深层价值更在于破解燃煤电厂的“高碳锁定”。通过掺烧污泥,电厂每年减少标煤消耗相当于种植9.5万棵冷杉;利用汽轮机低压蒸汽干化污泥,比传统热干化技术节能30%;就连原本废弃的温排水也被“吃干榨净”,每年为城市节约天然气320万立方米。
常州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该模式带动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2%,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当电厂烟囱排出的不再是废气,而是城市循环的养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边界就被打破了。”左克祥介绍,常州经验的核心在于“央企技术力+城市系统观”的深度融合:央企发挥资金、技术、产业链优势,将单个项目升级为城市级固废治理解决方案;地方政府打破部门壁垒,将电厂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规划一张图、治理一张网”。
这种“央企主导、系统集成、市场驱动”的模式,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常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