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往事】
N张兆荣
我在崇德县中求学时,参加了扫盲活动。那时,在1955年冬季,我已经是初三学生了,我们部分住校生在晚饭后,到邻近农村的合作社参加扫盲教学。
一到合作社,黑板早已挂在墙上,二三十位社员已端端正正坐好。我首先站到黑板前开始教学。当时,没有扫盲课本,我这一晚教“合作社好”四个字。如何教这四个字,我动了些脑筋。例如,教“合”前,我先教“人”“一”“口”这三个字,当社员们会读、会写这三个字后,再教“合”字,就很快会读、会写了。这种教法得到了社员们的鼓掌。
后来我到海宁中学读高中时,在1958年到辛江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学农活动。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参加扫盲。我开始对扫盲教学深入钻研,充分运用了老祖宗造字的规律,比如教“男”“炒”“妙”“吵”四个字的时候,先对象形字“田”“火”“女”“口”等进行了教学,再教“力”或“少”字。教“男”字时,我打比方说“种田要有力气”;教“炒”时,我说“炒菜时,火要大,时间要短(即少),这是炒菜的秘诀”;教“妙”时,我说“就是指女孩年少的时候,正是妙龄少女”;“吵”呢?“吵架没有好处,所以要‘少’吵架。”这样的教法形象生动,学员容易接受,不容易忘记。
在海宁中学读高中时,我还参加了三个学期的读报工作。当时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举行读报活动。高中第一年,我被分去初一班级读报。在读报前,我做了准备,将报纸上的重要时政新闻加以整理,还经常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读桐乡籍文化名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先生主编的《世界知识》,将信息归纳成近十五分钟的讲读内容。为了让同学专注听,有时我会提几个重要而简单的问题。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九旬老翁,他叫了我一声“张老师”,我仔细认了认后说:“我不认识你呀!”他说:“我是你的学生呀!”我说:“我岁数比你小,我怎么是你的老师呀?”他说:“你在辛江扫盲时,我听你上了好几次课!”噢,原来如此,我心中顿升自豪感。
上一篇:这场暑期安全课 用法治织密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