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易良品(1914—1943),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十二乡易家町一户贫困农民家,幼年家贫。1928年,不满15岁的易良品参加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名红小鬼。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革命坚定,作战勇敢,很快由班、排、连长升任营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易良品担任拥有1000多名抗战青年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校长。后历任冀南新四旅、新七旅旅长,第六军分区司令员。他作战善于用脑,勇猛顽强,有很强的指挥运筹能力。日寇对易良品的部队闻风丧胆。
易良品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作风深入。他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深受战士的拥戴。战斗一打响,只要听说易司令指挥,指战员们就有了主心骨,个个勇猛无比。
1943年,八路军主力部队转移,易良品留下坚守敌后抗日根据地。3月15日,易良品所在六分区机关召开政工会议。由于敌情变化,会议从冀县转移到枣南县杨庄宿营。参加会议的人员刚入睡,便遭到敌人合围。易良品果断指挥开会人员与警卫部队分几路突围,他率一个警卫排边打边撤,在过一道沟时,一颗子弹击中易良品的腹部,他当即倒在沟内。这时县大队政委广育带着一个班正向这边靠拢,广育赶到沟旁,和警卫员一起将负伤的易良品抬到沟上,后又将易良品转移到比较安全的村子里救治。
经分区医疗所所长熊登钦检查发现,易良品伤在小腹,子弹从后面进,前面出,小肚子很胀,估计是子弹伤到了膀胱。小便排不出来,就用一根小皮管排尿,尿排出来了,里面带着鲜血。在医疗器械和药品都奇缺的敌后,熊登钦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涂上红汞。后来想方设法搞到一点磺胺,可无法控制易良品的伤势。就这样,易良品的伤势一天重似一天,发高烧,无法进食,痛苦异常。熊登钦和两个警卫员日夜守护,心如刀绞,却毫无办法。这期间,伤势越来越重的易良品没有叫过一声痛,始终保持着坚强和镇定。第7天晚上,易良品满含深情地对熊登钦说:“如果你能把我救过来,我们一起看看社会主义该多好……”当晚10时左右,易良品停止了呼吸,时年29岁。熊登钦和警卫员当晚秘密将易良品埋在村外的黄土地中。
1949年11月,易良品的忠骨被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雨颖)
(摘自《邯郸抗战英烈传》)
上一篇:广平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