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骑车送稿到报社的时光
创始人
2025-07-16 07:32:36
0

(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1984年,那时我34岁,在湖州航运公司客运所从事宣传工作时,第一次接触到了湖州报,薄薄的几页纸,却承载着湖州人真实的生活与梦想,感觉很亲切。记得我最早投稿的是一首小诗《红领巾书摊》,1.5元稿费让我欣喜不已。

  后来,我参与开辟“太湖夜游”航线,不仅在闹市区域贴手绘海报,还在湖州日报报道。报道一出,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特别是湖州日报社的一批年轻人,在游船上办起诗歌朗诵会,热闹非凡。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报纸的力量——它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点燃一座城市的热情。

  1991年,我调到建设银行,正值证券业务初兴,我写了一篇关于分行开办股票业务的报道,登上了头版,还引起不小的反响。尽管开业当天营业额只有9万元,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已是突破。

  我算是湖州日报早期的一批通讯员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加了报社组织的温州培训班,听老报人许学东、张世英讲课,实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前沿气息。平日里,我每天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看到值得讨论的话题,就立刻动笔写时评。那会,还没电脑,我就手写稿件,赶在下午3点前骑车送稿到报社。记得曾在头版发表《论百坦》的时评,剖析湖州人这句口头禅背后的文化心理,引发了读者共鸣。写时评虽辛苦,但看到自己的文章第2天就见报,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湖州日报于我,既是良师,也是益友。老报人的风骨深深影响了我。还有很多报道让我明白,新闻人既要传递正能量,也要敢于监督,包括那篇《为了太湖不再“倾斜”》,分析湖州与苏南的距离为何不仅仍然存在,并且还在拉大,推动了湖州的发展。

  我也在副刊上记录生活点滴,比如幼年儿子生病时连喝7帖苦药,我写了一篇《孩子吃了七帖药》,长大后的儿子翻看,仍觉趣味盎然。今年4月,我在副刊发了篇《不识树》,在用湖州方言玩一把“文字梗”游戏的同时,也宣传了生态理念。

  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出版,我见证了湖州日报的变迁,它也从工作伙伴成为了人生挚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仍期待它能坚守“铁肩担道义”的报人初心,既做时代的记录者,更做民生的守望者,愿它在媒体变革的大潮中坚守初心,与时俱进,继续记录湖州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记者  姚玲利  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宜宾纸业跌2.21%,成交额3... 7月16日,宜宾纸业(维权)跌2.21%,成交额3.36亿元,换手率6.61%,总市值50.17亿元...
淮北矿业涨0.53%,成交额1... 7月16日,淮北矿业涨0.53%,成交额1.67亿元,换手率0.55%,总市值304.07亿元。异动...
小说零碎玻璃读后感 小说零碎玻...   小说《零碎玻璃》读后感    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在读书中,我得到了快乐,也获得了...
2000ETF增强(15955... 7月16日,海富通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159553)收盘涨1.12%,成交额179.26万元...
淡定读书心得 淡定读书心得 静...   《淡定》读书心得    王明雪    最近一直被一些事情困扰,感情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导致工作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