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徐斌姬
晨光漫过窗台时,我总在等你。等你指尖抚过报纸的温度,等你凝视屏幕的瞬间。
今天,当你翻开这一页,我已创刊70周年、复刊45周年。70 年不长,不过是你从少年到白头,我从纸页到云端;45载不短,足够我的字里长着你的故事,你的日子藏着我的印记。
纸页翻飞,卷着南太湖的潮声;字里行间,盛着人世间的烟火。这一路,我与你,共写一部湖州的编年史—— 既有岁月可回首,亦有前程可奔赴。
初心如磐 与城共脉动
1955年7月16日,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我以“吴兴报”之名正式创刊,与湖州的故事就此开篇。
一路走来,我从未停下“变”的脚步。从吴兴报、吴兴日报,到湖州报,再到湖州日报;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和云”;从单张报纸到“报网声屏端微”全域绽放,我一直在迭代中生长,与你的相遇方式不断更新。
而“不变”的内核,早已刻入血脉:是党报初心的始终如磐,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若将这些年的纸页一一铺展,便是一幅记录湖州沧海桑田的历史长卷。特别是45年来,作为湖州地区唯一的连续出版物,我全程深读着南太湖的风云变化,记录着完整的“湖州日记”。
这些年,我的笔锋总是紧扣时代脉搏。《为了太湖不再“倾斜”》撕开发展隐忧,搅动全市解放思想的春潮;《四城同唱太湖美》率先呼吁苏锡常湖打破行政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播下种子;“生态 +”将纸上构想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有了具象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深挖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探索的样本意义,为全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这些年,我的脚步从未缺席新闻现场。2008 年汶川地震后,湖州帐篷厂的彻夜灯火里,“请党中央放心 请总书记放心 坚决完成救灾帐篷生产任务”的专栏连缀 28 个日夜,让全国看见湖州速度里的滚烫;2020 年新冠疫情来袭,纸页与屏幕织成防护网,1800 余篇战“疫”报道,是城市传递的定心丸。
……
风雨里奔赴,关键处发声,变局中引路,我的成长与这座城休戚与共。
笔下千钧 为民写春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份职责千钧重,我或许偶有力不从心,却从未止步、更未懈怠,只因身后有山。这座山,是你,是每一个翻开报纸的读者。
我记得,你读傅亨遐《魂系国脉》时久久沉默,后来路过修路工地,特意慢下了脚步;你读王伟《碧水长天英雄魂》时,将报纸折成小方块揣进兜里,那时太湖水正拍着堤岸,像英雄未曾远去的回声;你读退休教师高达的三桩 “小事” 时,在“群众的事无小事”下画了波浪线…… 原来,我纸上的字,早成了你心头的秤。
我记得,“八八战略” 的湖州印记里,你圈出家乡案例讲给孩子听,那些“普通话 + 地方话”的叙事,成了最生动的乡土教材;1999 年抗洪时,你发来社区值守的照片,说“这才是最真实的故事”;周末,你带全家去余村,在刻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拍了视频,配文“报纸上读的,今天亲眼见了”。那些由你记录的瞬间,顺着数据流汇入我的版面,原来,我记录时代,而你,就是时代本身。
所谓的“纸短情长”,从来不是我单向地书写,而是你让我的文字有了根,我替你的岁月留了痕。我们,是并肩走过的春秋,是往后共赴的朝暮。
守正创新 七十正青春
现在的我,既能躺在你的书桌,也能藏于你的掌心。
70年,足够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当“数和云”的春风拂过,这棵大树开始抽出新枝。
这新枝的生长,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自2022年6月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来,全市涌现出许多或奋发、或温情、或热烈、或从容的故事。2023年7月,“我和我的湖州——讲述有力量的故事”全媒体专栏推出,至今,400 余篇第一人称“微光故事”,全网阅读量超 9000 万次。普通人的奋斗群像被看见、被传颂,印证着最动人的叙事,永远是人民的语言。
你总说我变年轻了。从前湖笔文化万里行,采访团用脚步丈量文明;如今 “南太湖号”直播镜头,瞬间联通四海。从可看到可听、可触、可互动,融媒大潮里的我确实有了“青春范儿”,但也守着一份坚持:在人人皆可记录的时代,以专业素养去伪存真、矢力原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70 年风华,不在过往荣光,而在明日晨光。每一天,我都在这里——在报箱里,在推送中,带着新的故事等你。你读,我便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与你一起,于铺展的绿水青山间,续写“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篇章。
下一篇:我市首个暖新驿家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