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西夏陵”入列《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坐落于贺兰山下的文化遗存,以独特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也让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世界遗产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而是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从长城到良渚,从故宫到西夏陵,我国60项世界遗产中既有妇孺皆知的文明地标,也有小众低调的存在;既展现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边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遗产共同证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延续性,更在于包容性。
真正的遗产保护,既要抵御岁月侵蚀,更要留存文明温度。这一理念在中国多地得到印证:敦煌莫高窟以数字化技术保存壁画,兼顾保护与参观需求;福建土楼通过活态传承,让原住民生活赋予世界遗产烟火气。西夏陵的保护意义同样如此,它不仅是夯土堆的守护,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留存,为人类理解历史提供多元可能。
对西夏陵而言,未来或许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当年的市井繁华,通过对西夏文字数字化让古文字可查可读,通过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略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让世界遗产走出小众圈层,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