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宁 秦小杰
北京时间7月13日晚,第5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在迪拜落下帷幕。本届比赛共有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354名选手参赛,经过长达5小时的理论考试和5小时的实验考试,最终评出40枚金牌、73枚银牌和107枚铜牌。中国代表队再次实现全员夺金,其中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高二学生杜宪总分排名世界第三。
7月15日,杜宪回到母校分享学习化学的心路历程。从初二在家复刻趣味化学实验的好奇少年,到摘得国际金牌的顶尖选手,杜宪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对自然科学的纯粹热爱、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论,以及竞赛淬炼出的成熟心智。
兴趣萌芽:
从纪录片到实验室探索
杜宪与化学的缘分,始于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家里常放《国家地理》这类纪录片,还有漫画科普书。”他回忆道,初中时,他就着迷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水为何会结冰,铁为何会生锈,物质之间的反应为何如此奇妙?
初二下学期,一段网络趣味化学实验视频成为他的“启蒙钥匙”。“看完后就想自己试试,在家找材料复刻实验,慢慢发现背后的理论知识很有趣。”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种“动手验证”的冲动,正是科学研究的原始驱动力。为了弄明白实验原理,他钻进图书馆,自学高中化学教材,甚至尝试用更复杂的理论解释现象。“化学研究的是介观层次,是极微观(如原子核)与极宏观世界的过渡地带”——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让他彻底“沦陷”。
杜宪的化学竞赛启蒙教练郑晓涛表示,第一次接触化学竞赛体系时,杜宪就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别人还在记反应方程式,他已经开始追问“反应机理背后的分子作用力”。
从那时起,杜宪的生活多了固定内容:放学啃竞赛教材,周末泡实验室。“全国化学竞赛的理论部分难,但他总能提前学完;国际化学竞赛看重的实验部分,他从生疏到熟练,靠的是反复练。”教练吴超强说。
方法论构建:
从思维导图到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点太零散了,像一堆散落的珠子,得用线串起来。”杜宪这样形容他对化学学习的理解。他的“串线”工具,是一套被教练们称为“教科书级”的学习方法体系。
思维导图是他搭建知识体系的核心工具。早期接触大量碎片化知识时,他会先梳理不同章节的关联,再按“学科发展逻辑”重组。比如学有机化学时,他不按教材顺序记反应,而是以“官能团转化”为线索,画一张涵盖从烷烃到高分子的转化网络,标注每个反应的机理、条件和应用场景。“找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就像掌握了拼图的规律,再复杂的内容也能拼起来。”杜宪说道。在思维导图里,他还融入“学科思想史”——比如在元素周期律的章节旁,他会标注门捷列夫的研究历程,甚至对比现代量子力学对周期律的解释。
错题整理也是他的“秘密武器”。不同于多数学生简单抄题的做法,杜宪的错题本更像“问题诊断手册”。郑晓涛翻出杜宪的错题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里,甚至有对命题人思路的分析:“这道题考的是对实验误差的预判,命题人故意没说温度影响,其实是在考细节把控……”
竞赛淬炼:
从解题者到研究者
国际化学奥赛的金牌,是对杜宪多年积累的最好证明。但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竞赛过程赋予他的成长。
对科学本质的认知重构,是最深刻的改变。“以前觉得科学是‘定理+公式’,现在才明白是‘假设-实验-修正’的螺旋上升过程。”杜宪说,备赛期间,他读了大量科学史:门捷列夫如何在错误中完善周期表,居里夫人如何在无数次失败后提炼出镭……这些故事让他明白:“实验结果和预期不符时,不是失败,而是发现新问题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竞赛让他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以前学化学是觉得有趣,现在想深入研究高分子和超分子材料。”杜宪计划在大学补足数学和物理基础,为科研打牢底子。教练们对他充满信心:“他已经从‘为考试而学’变成‘为研究而学’,这种转变,比任何奖项都重要。”
编辑:邬嘉宏